南亚网视加德满都5月1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日,印度马戏界传奇人物、98岁高龄的桑卡兰去世,引起不少西方媒体关注。印度马戏不仅在印度受欢迎,一些马戏明星在欧美也曾非常有名气。
在印度,马戏团在民间有其独特的地位,给底层民众带来无数欢乐。马戏团也为印度的电影事业奉献了不少题材,马戏和杂耍演员们的草根人设在重视歌舞和搞笑的印度传统电影中也很讨喜。但近年,印度马戏团逐渐陷入困境,变成正在消亡的传奇。
既有瑜伽,也有歌舞表演
有媒体分析,桑卡兰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印度马戏的命运。桑卡兰年轻时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空中飞人”演员,后来与人合作建立了自己的马戏团,他的马戏团在印度及欧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桑卡兰本人也成为印度马戏的传奇和代表人物。桑卡兰的前辈,另一位印度马戏传奇达莫·多特尔,原是一名驯兽师,他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上海成名,后来享誉欧美,被称为“世界马戏第一人”。
实际上,现代马戏是19世纪末期才从欧洲传入印度的。但在印度,作为现代马戏重要表演形式的杂技和杂耍等街头表演历史非常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据称,杂耍在古印度吠陀时代的梵文文献中就有记载。后世印度的马戏表演涵盖了各种技能,如走钢丝之类的平衡术、瑜伽之类的柔术、与火焰相关的表演以及“空中飞人”等等。当然,在印度自然也少不了驯象、驯蛇和耍猴之类的节目。印度城乡的街头、集市、寺庙和婚礼等,都是印度马戏团表演的舞台。这些表演可大可小,小型的如耍蛇,经常一两个人就能表演。走钢丝、柔术、杂耍等,常常一家人在村口或街头就能表演。
大型的马戏团一般在人们搭建的大帐篷里表演。马戏顾名思义,关于马的杂耍和特技少不了。但在印度,马戏团的明星一向是大象。当然,老虎、狮子、熊这些猛兽,加上猴子、狗、蛇等也必不可少。其他如摩托车、自行车的特技也很受欢迎。马戏团的节目,许多都有浓郁的印度特色。比如著名的“斯里克利须那球”表演,这个名称就来源于印度教大神克利须那的神话传说,表演通常由两位以上演员共同完成木球的抛、接、蹬等表演,需要高度的身体协调和准确性,既具观赏性又惊险刺激。其他如“皮里克瓦”柔术表演和“达尔帕克德”绳索表演等,也与印度传统瑜伽有一定关联。而满是印度风情的歌舞表演,更是印度马戏团吸引观众的法宝。
为宝莱坞提供了大量题材
印度的马戏团为很多影视剧提供了丰富题材。一些大众熟悉的老电影,如《流浪者》《大篷车》等,都展现了印度流动马戏团的生活。近些年,与马戏相关的电影也不少,如《印度马戏》《马戏团》等。在印度的影视作品中,马戏团演员们的草根阶层人设和善良淳朴、滑稽搞笑的形象,非常讨观众喜欢。
上世纪90年代,印度马戏团进入鼎盛时期,全国活跃着300多家马戏团,给无数印度民众带来欢乐。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特别是近些年,印度基于保护儿童权益及保护野生动物的考量,先后出台多项关于禁止雇用童工及用野生动物进行商业表演的禁令。这些都给印度马戏带来严重的影响。据报道,时至今日,印度仍然活跃的马戏团不足鼎盛期的1/10。而且,不少马戏团步履维艰,规模和效益不断萎缩。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塔拉塞里,是印度有名的马戏之乡。有“印度马戏团之父”称号的查特雷早在上世纪初,就帮助喀拉拉邦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印度第一所马戏学校,而且将马戏的表演与训练同南印度特有的武术卡拉里帕亚图结合在一起,让马戏表演更精彩,也更具观赏性。
化身舞台剧继续辉煌
随着马戏团的衰落,印度许多杂耍艺人也回归了古老的表演方式。比如耍蛇人,他们吹着笛子让眼镜蛇随着乐曲起舞的形象,本就是世人印象中经典的印度画面。相对于大型的马戏舞台,惊险刺激的耍蛇其实更适合小范围表演。当然,随着保护野生动物禁令的落实,耍蛇表演也逐渐绝迹了。还有进行驯猴表演的人,如今他们有些人用曾经表演的猴子帮助维持城市生活秩序。在城市街头的红绿灯路口,等红灯的车辆前有时会有些小孩子表演翻跟头、钻圈等小节目,这时杂耍已经变为了乞讨的一种手段。
有的马戏表演则化身舞台剧的一部分,继续辉煌。新德里附近有一处大型商演中心“梦想王国”,在这里有一部经典宝莱坞风格的歌舞剧《吉卜赛王子赞古拉》,自2010年以来,十几年间已经成功上演了数千场,依然很受欢迎。不仅剧中的王子是在吉卜赛人的马戏团被抚养长大的,整个演出中也穿插了许多高难度且极具美感的杂技表演。当男女主角攀着彩绸缎带从观众席上空飞驰而过的时候,无论是演员的高颜值、精美的舞台效果和服装设计,还是惊险的杂技元素,都给观众带来享受。当然,演出数千卢比的票价也同样高昂,不是普通工薪阶层轻易能够承受的。(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