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十四五”期末(约2025年),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这一数据引发了社会热议,不少民众产生担忧:粮食缺口这么大,中国人是不是快要饿肚子了?
对于报告的这一预测,相关专家表示,要正确理解和科学看待我国的“粮食缺口”,报告里的粮食缺口不等于口粮缺口,不需要过分担忧和解读。
“粮食缺口”主要缺什么?
——并非口粮
粮食是中国特有概念,不仅包括用于填饱肚子的小麦、大米等谷物类,还包括了薯类和豆类等。专家指出,要正确理解报告中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搞清楚主要缺的是哪种粮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出现了下降,其主要在于大豆进口数量显著增长,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在1.1亿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
2019年大豆进口8851万吨,接近2019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70%。因此,国内粮食缺口主要是国内大豆产能有限造成,这方面要有清晰的认识。
“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饲料,大豆缺口对口粮消费的影响非常有限。”杜志雄表示,粮食缺口主要表现为国内大豆产需缺口,而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油和饲料的加工,对于口粮安全的冲击基本可以忽略。
口粮供给是否安全?
——中长期有保障
前述报告除了提到1.3亿吨的粮食缺口,还预测了谷物的缺口,提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谷物(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那么,这2500万吨的谷物缺口从何而来?会否使中国人饿肚子?
杜志雄表示,2019年中国谷物净进口1468万吨,占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谷物进口主要是用于消费结构优化和库存调节。考虑到“十四五”期间谷物结构调整的需要,报告预计2025年谷物(由三大主粮来衡量)消费量为6.51亿吨左右,由此将出现2500万吨的小幅缺口。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口粮是绝对安全的,粮食缺口主要是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质量改善而形成的非口粮缺口。
杜志雄表示,谷物中,小麦、稻谷和玉米并称三大主粮,小麦和稻谷统称口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统计显示,中国谷物自给率自2005年以来各年份都高于95%,达到了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按稻谷和小麦计算的2015至2019年口粮自给率均在100%以上,说明近年来中国口粮绝对安全。
根据报告预测,在正常情况下,2025年中国谷物产量为6.26亿吨左右,虽然有2500万吨缺口,但谷物自给率仍然高于95%的安全线。
“今年夏粮又创历史新高、库存充足,完全可以应对预测的‘十四五’期间谷物缺口,谷物供给保持长期稳定的态势不变。”杜志雄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可以维持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粮食缺口能补上吗?
——底线保障和动态平衡
杜志雄表示,粮食缺口是粮食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差额。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粮食缺口一直就存在。自2015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均维持在1亿吨以上。随着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粮食缺口将会长期存在。
“但这种粮食缺口是消费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型的缺口,主要是由于结构性需求和品种调剂引起的,而并非是主粮的短缺,更不能把它等同于粮食危机。”杜志雄表示,对于粮食缺口,需要从底线保障和动态平衡两方面来分析。
从底线保障来看,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19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以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来看,按照目前我国6.5亿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使在未来人口高增长预期下,也完全可以实现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占有量,粮食安全底线无忧。
从动态平衡来看,提升国际农产品资源的调配能力,将成为应对粮食缺口的长期保障。中国针对粮食缺口结构及时调整进口规模,借助国际市场来优化口粮结构,填补饲料和加工用粮缺口,在开放格局下保持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充分体现出农业大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良好市场运作能力,对于长期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人人可为
杜志雄表示,“十四五”时期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少在6亿吨以上十分必要,继续保持95%以上的谷物自给率水平较为合理。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目标,需要做好顶层谋划,还要在需求和消费层面,将节约理念和危机意识纳入国家粮食安全观。
杜志雄指出,面对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以及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必须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在“十四五”期间,继续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做好顶层谋划,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储备,积极调整国内生产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杜志雄还说,中国每年在餐饮上浪费的粮食高达800亿斤至1000亿斤,相当于目前粮食生产量的6.0%至7.5%。在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下,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树立全社会厉行节约的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粮食浪费。要通过加快立法、强化监管等强制措施,还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作用,共同约束铺张浪费行为,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氛围。
(来源: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