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重时期,严格的管控措施淡化了交通压力的影响。而复工复产刚铺开的时候,大家却都能快速无卡顿地切换到 “上下班堵死”“周末出门没车位” 的适应模式。交通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 “共享” 的概念在 7、8 年前可能还是要靠倡议的一件事,更别说早已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高铁以及其他交通建设,在以前也是大家不敢想的。
1980 年,广西桂林市的交通安全宣传车
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实在是令人惊叹。因此,当回看那段连小汽车都少见的日子时,便更有感触。今天,摄影君就和你一起回看摄影照片中的 “老交通”——这里有 “洋车”,有 70 年代北京的地铁,也有数不尽的几代人的回忆。
北京地铁一号线,1979 年
如今,居住在一线城市,交通和住房也许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
以北京为例,居住在市中心的人居住条件普遍较差;住得远的,住房或许宽敞一些,但交通就不那么便利。对于普通人而言,既住在内环,房子又宽敞的家庭,恐怕更为稀少。
曾经行驶在北京三里河大街的高级无轨电车
但以前不是这样,早了不说,大概 30 年前,北京的三环外乍一听还像是城乡结合部。当时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和公交为主,坐地铁的都不多,走路上班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机关单位,宿舍一般就盖在单位附近,交通基本不是问题。
再早几十年,北京过去的城墙就在如今二环路的位置,从城北安定门到城南永定门,在当年可是不得了的距离。
我小的时候,从北京东城的地坛到动物园也算是出远门,一年也赶不上一回。洋车夫凭两条腿拉车从天桥到动物园,这个距离的概念与所需要的时间,不亚于如今乘坐高铁从北京到山东济南打个来回。
1979 年的王府井大街
记得有一篇文章回忆到:清朝晚期,摄政王载沣的两个女儿觉得住在后海北岸的王府十分憋闷(尽管王府有上万平米),没跟家人打招呼,就私自乘黄包车出 “远门” 逛到如今的王府井东安市场附近。
这一大胆举动把家里人吓得要死,惊动了不少人才把她俩找回来。那么这个 “远门” 有多远呢?今天看来实在让人发笑,大约就是鼓楼西大街到王府井这段距离。
清末,北京动物园里的凉轿
早些时候,我们出门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如今倡导绿色出行,坐公交虽然十分环保,但事实求是地说,公交有时需换乘,增加了麻烦不说,时间也没有保证。另外,如今在街头也能看到许多电动两轮或三轮车,对骑自行车出行的人影响很大。
1979 年的北京西长安街,车辆还是很稀少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撰文说,北京应向丹麦哥本哈根学习,划出自行车专用道,机动车应主动避让自行车。我看后不禁暗笑,个人认为丹麦的经验并没参照性。
首先那里全城人口不超过 40 万,机动车自然也少。欧洲人讲究行车文明,这一点不容怀疑。但这个习惯不是依靠交通部门发几个通告,或在大街上贴几条标语就能培养出来。
有外国人曾说:看中国人怎么走路,就知道他们怎么开车。其实刚有汽车那阵子,发达国家的交通状况也很混乱,马车、汽车混行不说,汽车顶上坐满人,堆放行李的情况也不新鲜,而且马车在街上乱跑照样撞死人。法国的科学家居里和美国的巴顿将军都是被马车撞死的。咱脱贫致富刚几年呀?
1980 年代,北京长安街开始热闹起来
1960 至 1970 年代,谁家有马车或者拖拉机就很不错。大街上难得见一辆汽车,小汽车就更稀罕。文革前后,北京只有一座百货大楼,还有一个友谊商店。因为常有大使馆的人光顾这两个地方,所以这里见到新式小汽车的频率最高,常常引起围观。
1959 年,第一批国产的高级小轿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
20 多年前,夏利和大发牌面包车是中国最早成批引进的日本汽车,那时如果谁拥有一辆私家车,还是一件羡煞旁人的事。所以当时的路况没有现在这么拥堵,停车也方便许多。
旧时,大饭店和友谊商店门前是出现新式小轿车频率最高的地方,常常引起围观
北京是中国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当时需要把地面整个挖开来建设,对地面交通和城市景观影响很大;但那时候好像没人顾忌这些,吃饭穿衣才是问题,至于扬尘、雾霾、汽车尾气,甚至过期食品、再生布、黑心棉都一概不惧。这也侧面说明那时的交通问题在老百姓眼中不是个事。
英国伦敦是世界上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比北京早大约 100 年。几年前,伦敦市长鲍里斯访问北京时提出要体验北京的现代化地铁。中方安排他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
1979 年,北京地铁内的乘客
当这位市长听说这条地铁线已有将近 50 年 历史后,大为吃惊,感叹历经半个世纪的地铁还能这么干净。当他听到票价是全程 2 元时(当时还没有票价改革),更是惊呼便宜,几乎是免费乘车。
不过,在这位伦敦市长看来,两个世界著名城市地铁交通的唯一差别却是,北京的地铁乘客太多。“鲍市长” 在下午 3∶30 左右进的西单地铁站,已经躲开客流高峰期。鲍市长说:现在这个客流量已经是伦敦地铁最挤的程度了。
1960 年代的长安街,算是当时北京交通最繁忙的路段
在一线城市,交通是个躲不开的问题。现在京津冀一体化联合发展,交通问题就更加突出,坐火车上下班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回家吃完晚饭就睡的生活方式,也许将会伴随很多人从青年走向老年。有些人能坚持,有些人实在坚持不住,为了缩短距离就只能搬回 “蜗居”。
如今,在世界各大城市有成千上万人在面对类似这样的两难选择,只有避重就轻,没有十全十美。
(摘自摄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