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12月26日电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以下简称京雄城际)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段将于12月27日开通运营,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全线贯通,雄安站同步投入使用。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间最快旅行时间50分钟,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间最快19分钟可达。
京雄城际铁路自北京西站引出,经过既有京九铁路至李营站,接入新建高速铁路线路,向南途经北京大兴区、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至雄安新区,线路全长91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其中北京西至大兴机场段已于2019年9月26日开通运营。此次开通的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段长59公里,设大兴机场、固安东、霸州北、雄安4座车站。
同步投入运营的雄安站站场规模13台23线,总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采用站城一体化设计,有效融入城市肌体,做到枢纽区域与城市规划、产业开发有机融合;站房外观采用“青莲滴露”设计主题,呈水滴状椭圆造型,椭圆形屋盖轮廓如清泉源头,似一瓣青莲上的露珠。据中国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房项目党工委副书记王星运介绍,车站毗邻白洋淀,因此在设计时采取了荷叶露珠状的设计,寓意“清泉源头,风吹涟漪”,力求与雄安新区的水文化相契合。
雄安站采用立体候车布局,能够实现旅客“进出分层、到发分离”,保证旅客进出畅通;在车场之间创新采用15米宽的“光谷”,提升了采光通风效果。据王星运介绍,“光谷”依托雄安站屋顶拉开的缝隙而打造,将雄安站内部的东西两侧铁路车场天然分割,还增加了地面候车厅与高架候车厅的联系。作为上下贯通的采光通廊,将自然光线和景观引入室内,不仅改善了环境、丰富了室内空间效果,同时解决了采光、通风、消防排烟等技术要求。
从一层进站口进入车站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表面犹如镜子般的一根根清水混凝柱。雄安站是我国首座大规模运用清水混凝土柱的铁路站房。“它曲线优美,横竖都是弧度,观感自然清新,我们管它叫‘开花柱’”,王星运说。清水混凝柱在雄安站的大规模应用追求的是绿色、温馨、经济、艺术的综合效果。为此,技术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试验,通过对石子、沙子、水泥配比的不断探索,才有了雄安站如今的风采。
未来,雄安站将成为京港(台)高速铁路、京雄城际铁路、天津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的交汇枢纽。
京雄城际是我国建设的又一条智能高铁,在多项智能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在智能建造方面,大力推进BIM技术应用,首次实现设计、施工到运营三维数字化智能管理;广泛应用智能装配式建造技术,能够实现桥梁、房屋装配式结构设计和施工。在智能装备方面,运用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牵引供电等设备。在智能运营方面,建设智能高铁车站,能够实现旅客精准定位、路径规划、位置搜索等智能服务;高铁设备采用电子标签管理,实现智能运维;运用地震预警、综合视频一体化等智能技术,提升高铁防灾能力。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承担了京雄城际“四电”工程建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正是“四电”工程施工关键期。该集团投入智能化腕臂安装车、自动化接触网立杆车和吊弦标定设备等五种智能装备,建成全路首个下沉式牵引变电所,打造了一个具备全息感知、多维融合、重构自愈、智慧运维特性的智能牵引变电系统。此外,该集团京雄项目部通过BIM+GIS智慧工地融合,应用基于北斗系统的铁路信号施工定测技术、信息化仓储管理及质量追踪系统、移动通信GSM-R智能网络优化技术等科创成果,形成了BIM+GIS“一张图”管理模式,助力打造智能京雄城际铁路。
京雄城际开工建设以来,全体建设者发扬开路先锋精神,确保了工程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特别是今年以来,铁路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两手抓”,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开通运营前,国铁集团精心组织相关单位,严格各项规定和标准,对各专业设备进行了联调联试、检测验收和安全评估,对轨道状态、弓网性能、列车控制、通讯信号系统等进行了综合优化调整,满足了高速铁路安全、稳定运营要求,目前已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段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将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6对,初期最高运营时速300公里。2021年1月20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时,将按照日常线、高峰线安排列车开行,每日开行动车组列车最高达17对。
京雄城际铁路全线通车和雄安站的建成投用,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铁路网布局,密切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等京津冀中心城市的联系,提高雄安新区的辐射能力,对便利京津冀地区群众往来、加快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融合,有力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铁路部门将于12月26日13时开始发售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至雄安段动车组列车车票。具体车次、时刻等服务资讯信息,旅客朋友可查询“中国铁路”微信和铁路12306网站、微信、客户端。(工人日报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