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2020全球贸易之变:供应链循环受阻 商品流动放缓
发布时间:2020-12-29 05:25


 图虫创意图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宏观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全球供应链循环受阻,商品流动放缓,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巨大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改变。
  过去这一年,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签署多项协议,中国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
  年终岁尾之际,我们推出“贸易之变”系列专题,通过回顾这一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分析供应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全球跨国投资的监管与趋势,与读者共同勾勒2020这一年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
  2020塑造了怎样的全球贸易格局?(全球贸易)
  ◎ 记者 袁源
  新冠肺炎疫情是经济全球化以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走向的一次重大外部冲击,与2019年相比,2020年的全球连通性明显减弱。国际贸易因疫情受到严重冲击,全球所有区域均未能幸免,其影响比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重。
“曙光”背后的高度不确定
  联合国贸发会议与多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3%。
  第二季度,全球所有区域均未能幸免,世界贸易同比下降约19%,西亚和南亚的跌幅最为严重,进出口额分别回落了35%和41%。截至7月,除东亚以外的全球各区域贸易下滑仍然十分严重。
  第三季度,全球贸易出现反弹,10月,贸发会议发布全球贸易季度更新报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与第二季度19%的下降相比出现小幅反弹,但仍不足以重回增长区间。
  不过,报告突出了中国引人瞩目的贸易复苏。在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出现下滑之后,中国的出口在第二季度止跌企稳,并在第三季度强势反弹,与去年相比增长了近10%。与其他经济体不同,中国的进口数据也在七八月间趋于稳定,并在9月录得13%的上升。
  疫情改变了贸易形态。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2020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政策,这一趋势对贸易和规则产生了影响,新冠疫情也加速了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创新。
  多个机构纷纷表示,全球贸易在2020年经历了疫情打击之后,未来复苏前景也将充满波折,并将对部分经济体产生“毁灭性影响”。
  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贸易总量将下降9.2%,随后在2021年迎来7.2%的反弹,但总额仍将显著落后于危机前的水平。对于今年下滑9.2%的最新预测比该组织在今年4月列出的“最乐观”预期跌幅12.9%更乐观,当时列出的最悲观降幅是32%。
全球化模式已然改变
  虽然全球货物及商业服务交流在疫情期间逐渐恢复,但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新冠疫情的经验显示,未来的国际连通必须更有效率。
  过去一年,重要国家和地区签署多项协议,一些协议使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正式化,一些则起到了重塑贸易关系的作用。
  路透社对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这样评价: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将70年的贸易自由化共识付之一炬。
  在疫情不断蔓延的背景下,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在进入2020年后很少出现在新闻头条。当地时间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到8月,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今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以来,中方认真落实协议,有关部门为推动协议执行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时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通话。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
  随着美国总统选举尘埃落定,外界更加关注当选总统拜登上任后的贸易政策。诸多分析人士相信,拜登欲重建盟友关系。
  12月2日,美国《纽约时报》刊出对拜登的访问。拜登一改竞选时撤销对中国25%关税的承诺,称就任后不会立即撤销特朗普对中国实施的关税,也不会立即撤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拜登在12月10日宣布任命戴琦(Katherine Tai)为美国贸易代表,这是一个关键职位,将负责执行美国的贸易规则,并与中国及其他国家协商新的贸易条款。
  国会民主党人一直在争取戴琦的任命,部分原因是他们相信戴琦将在确保“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的条款执行上发挥关键作用。
  今年7月,美、墨、加三国遵循了长达26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被三国新达成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取代。终结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特朗普的竞选承诺,在此前,他一直批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造成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要求重新谈判。作为筹款委员会的首席顾问,戴琦曾经在拟定民主党对美墨加协议最终修改的要求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拜登在竞选期间还曾提到不排除可能重新磋商“跨太平洋(3.880, 0.08, 2.11%)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此协定后,TPP成员国重新磋商,于2018年3月共同签署了新版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不过,现行CPTPP协议中冻结了美国此前主张的20项条款,预留了美国回归的空间。
  作为目前CPTPP的“领头羊”,日本近日发出了扩容的信号。而从持“开放态度”到“积极考虑”,中国对加入CPTPP抛出橄榄枝。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中方欢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签署,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由中国主导,包含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的RCEP已经在11月正式签署,这一全球最大规模区域自贸协议覆盖22亿人口、26.2万亿美元的市场,约占全球GDP的30%。RCEP的签署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此基础上考虑加入CPTPP会比较成熟。不过,从积极考虑加入到正式进入谈判直至达成协议,将经历较长的过程。
  在欧洲,英国与欧盟在西方圣诞节前一夜宣布达成历史性的贸易协议,为英国“脱欧”后的未来双边贸易关系定调,也解除了英国在12月31日过渡期结束后面临的“无协议脱欧”危机。四年半的英国“脱欧”大戏暂时告一段落,不过这项协议姗姗来迟,使得相关企业只有几周时间来适应一套复杂的贸易新规。
  全球供应链悲喜剧:中国或成新供应商基地(供应链)
  ◎ 记者 周秭沫
  供应链并不是一个线性的概念,它指“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多数行业的供应链范围已经延伸至全球。
  今年,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商品流动放缓,多国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4.5%。
  医疗领域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美国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Cloudleaf公司表示,疫情全方位影响了制药供应链,因冷链环节遭受破坏,每家相关企业将至少损失10亿美元的收入。
  另外,受制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全球不少制造商承受极大的竞争压力,他们正在寻求新的机会。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怡(Euler Hermes)在12月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表示,多国公司正考虑把中国当作新的供应商基地。
供应链因疫情中断
  上述报告称,九成受访公司表示,新冠疫情已经导致其供应链中断,其中,1/5的公司称供应链“严重中断”。值得注意的是,26%的美国受访公司称其供应链遭到“严重破坏”,而其他国家这一数值在平均17%左右。
  据悉,该调查基于1181家公司,受访者均为高管人员,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几个国家,行业类型包括IT技术、机械设备、化工能源、汽车、农业食品等诸多领域。
  而按照行业来看,有16%的化工和汽车行业表示他们面临供应链中断的情况,机械设备、IT技术领域的公司报告这一数字为25%。
  报告还称,与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公司相比,高度数字化的公司“更加积极地寻找方法来扭转供应链中断的现状,这是因为它们在危急关头更具有敏捷性和主动性”。举例来说,57%的高度数字化公司在寻找潜在的对冲。
  此外,在今年上半年,国际数据公司IDC对全球范围内的816位供应链专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这些显著趋势:制造商和零售商正逐渐把供应商视为实现业务增长和绩效的工具;供应链的角色从“成本中心”向“机会中心”过渡;数字技术成为促进供应链变革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供应商受到青睐
  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尤其是在中间品的供给方面,拥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发布的“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库,观察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
  在供应链上,中间品处于原材料往后到终端产品之前的位置,它对于消费者意义不大,但对于制造业来说是重中之重,这也是中国牢牢嵌入世界供应链并被制造业所重视的原因。
  裕利安怡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是欧美企业寻求新供应商的重要国家之一,这些国家寻求新供应商的普遍理由是“提高利润”。
  调查发现,在中长期内考虑选择中国作为新供应商的国家中,英国的意愿最为强烈。有30%的英国公司考虑将这么做,意大利公司为18%,法国公司为14%。相比之下,只有12%的美国公司这样考虑。
  调查还发现,与别的公司相比,汽车公司对中国的兴趣更为浓厚。此外,高度数字化的公司比低数字化的公司更有潜力把中国当作首选,原因也和过去几年中国高速发展的数字驱动力有关。
  供应链的稳定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分析指出,自疫情广泛传播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经济复苏也就无从谈起。
  裕利安怡表示,随着外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大,跨国公司或将继续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只要供应链稳定,跨国公司就可将中国作为迁移的目的地。
供应链的“循环经济战略”
  在今年,为了实现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的目标,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IT)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Nabil Nasr为纽约州设计了一些利用率较高的设备,他目睹了大量的医疗产品被浪费的情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疫情期间生产的很多东西都是最难回收的东西。”
  为了抗击疫情,今年全球有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尤其是医疗产品,这种现状也促进了人们对循环性经济的关注。
  美国国际咨询公司Gartner的供应链实践高级总监莎拉·瓦特(Sarah Watt)表示,这场疫情表明,当企业难以获得生产材料的时候,全球化的供应链优势不再像以往那么明显。在全球供应链破裂之时,循环利用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多家企业的首席供应链官(CSCO)表示,“循环经济”是前进的道路。在对高科技,工业以及食品行业的528个供应链从业者做了调查后,Gartner表示,有一半的受访者在未来两年会重点关注供应链的“循环经济战略”。
  不过,Gartner表示,循环经济虽有优势,但也存在问题,例如循环使用报废材料就很有争议,这将会涉及报废材料的所有权、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残值等问题。
  此外,人工智能对供应链的驱动作用也开始被人们重视。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将消除制造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实现供应链的精简化。
  CNBC表示,传统的供应链有很多层次,每一层都会产生开销,并降低整体效率,而新冠疫情加速了供应链的变化,从供应到需求,这场危机将大大加快人工智能在供应链中的整合与渗透。
  跨国投资审查趋严,中国吸引力稳增(跨国投资)
  ◎ 记者 李曦子
  2020年,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全球贸易、跨国投资活动遭受重创。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2020年上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较去年同期减少49%,预计全年将减少40%,低于2019年的1.54万亿美元,达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今年美欧等国逐步收紧了外商投资审查制度,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但在中国积极复产复工以及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没有止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
海外收紧投资限制
  “2020年全球FDI同比大幅下降,过去12个月并购交易额下降21%,交易量下降19%。尽管今年全年的经济活动达到7年低点,但下半年全球跨国投资并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弹。”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王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比上半年的交易额增长了45%,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的半年度增幅,主要是由第三季度超过1万亿美元的交易推动的。技术、媒体和电信连续第八年成为并购价值最高的行业,并可能在2021年继续成为全球并购的驱动引擎。”
  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估值下降,所以为防止外国“趁机收购国家关键资产和技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纷纷密集出台投资规定,限制外国投资。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收紧外国投资限制从疫情前就已经开始,只是今年疫情的经济冲击让各国政府有了进一步审查跨境交易的理由。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干预次数创下历史新高,G20各国政府几乎每周都在动用自己的权力。”王庆表示。
  欧盟及其成员国在过去12个月里推出了一系列新措施,3月份发布了最新的外商投资审查指南,要求欧盟各国保护一些所谓医疗行业和一些关键的资产,包括一些核心的基础设施等。10月11日,欧盟全面实施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这是欧盟层面的首份外资审查制度,欧委会可向成员国提出指导性意见,但欧盟成员国仍将保留允许或叫停外国投资项目的最终决定权。
  德国把现有的外资审查制度扩大到了卫生保健部门,还通过新设的经济稳定基金来保护公司免于破产以及被不必要的收购;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有一些限制外商投资的新措施。
  今年11月,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国家安全与投资法案》,外国投资者的对英投资行为,无论投资标的市场份额或企业规模多小,均不能因此而豁免国家安全审查,其中17个敏感行业需要强制申报。
  在美国,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继续加强审核,尤其在关键技术以及与医疗行业有关的交易方面。在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的门槛已经降至零。
  “在全球范围内,制药、生物技术和其他与健康有关的交易在疫情期间被列入外国直接投资观察名单,即使明年经济复苏,这些行业可能仍将受到关注。 2021年,我们预计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将进一步扩大。”王庆表示,“明年2021年需要关注的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爱尔兰、荷兰和波兰。”
  此外, 王庆表示,疫情、中美关系以及全球投资监管审查的加强都抑制了中国2020年对外投资与并购活动,数量低于2019年和前几年的水平。虽然在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境外交易活动较为清淡,但亮点是金融服务和物流行业有几笔规模可观的交易正在进行。
SPAC并购成为今年热潮
  虽然今年全球FDI放缓,但是SPAC(特殊目的并购公司)并购交易成为热潮。
  高盛指出,2020年,SPAC已经筹集了70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五倍。高盛分析师认为,推动交易热潮的是对收益的追逐,SPAC未来将重点从寻找非传统、早期业务、散户投资者转向增长型公司。
  美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若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SPAC作为赴美上市和并购融资的有效途径,其交易额在202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对于SPAC发起人而言,SPAC有相对较低的前期投资、极高的投资回报率。通常发起人的回报高达投入资金的9-10倍。对于正在寻求美国上市,并希望减少上市过程不确定性的公司而言,通过SPAC上市速度快、确定性大。
  “在2020年,只有少数几个SPAC是由中国发起人发起的。明年, SPAC或会引起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中国投资人会积极考虑设立和投资SPAC。同时,有赴美上市意愿的中国公司会积极考虑通过SPAC并购,实现在美国迅速上市。”李若木说。
  王庆表示,随着疫苗开始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廉价融资唾手可得,像SPAC这样的新投资类别提供了更多的并购动力。
中国是跨国投资“稳定器”
  由于中国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今年以来“稳外资”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外资吸引力没有改变,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外商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预期和信心没有改变。“如无特殊情况,预计四季度吸收外资仍将延续当前稳中向好态势,有望实现全年‘稳外资’工作目标和‘十三五’圆满收官”。
  今年6月,中国发布的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缩减,释放了面对疫情冲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强烈信号。
  王庆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议程将继续走在正轨上。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2021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强劲反弹,货币持续升值有助于推动更多资本流入。金融服务、互联网平台经济、医疗保健和新技术(包括半导体和节能)等高增长领域可能会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机会。
  李若木表示,中国的农业科技领域发展在2020年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包括农业生物技术、物联网和植物性食品替代品等。2021年,传统高科技领域及农业科技领域的交易数量和交易额都会持续增加,农业科技领域的交易应该集中在少数股权投资及战略合作。
  对于疫情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王庆预计中国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将继续扩大,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体预计将更快地从疫情中复苏,对基础设施投资、金融科技以及电子商务等在线服务的需求仍然强劲。另外随着中国制造商将生产转移到邻国,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也将带来投资流动。
  “明年,高科技领域的跨境并购会集中在美国(限于不属于CFIUS强制申报的技术范围)、欧洲及以色列,以上区域都有优质的目标公司,对于战略投资人有极强的吸引力。”李若木表示。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