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农村“剩男”结合城市“剩女”,别乱点鸳鸯谱
发布时间:2021-02-17 22:45

2月15日,记者走访发现农村大龄男青年普遍存在结婚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专家给出相应的建议: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要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让城市女青年不把农村视为畏途。地方政府也可采取适当措施,尽可能解决一些性别“结构”难题,如将农村“剩男”进行技能培训,“输出”到女性集中的行业和地区,也可以牵头组织跨区域“鹊桥相会”。

近些年来,农村“剩男”作为一种典型社会现象备受关注。2016年,《中国青年报》在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的深度系列报道中写道,“由于城乡鸿沟,这一轮‘婚姻挤压’更多地挤向了边远贫困地区,数千万农村剩男正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截至目前,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超过2.4亿人,有超过5800万的人选择独身生活,单身的人口中既包括“剩男”也包括“剩女”。

目前对“剩男”“剩女”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在网络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认知,将27岁以上的未婚女性成为“剩女”,30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成为“剩男”。他们或为自愿或为被迫过着独身的生活,这对传统社会及家庭结构造成冲击,加重社会生活成本的同时也会产生社会资源的浪费。正是出于此类的种种考虑,专家们重视农村“剩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毋庸置疑这种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仅仅凭借农村经济的努力,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尤其是有些专家提出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的结合,这是不现实的考虑,还是别乱点“鸳鸯谱”更为好些。

在农村之所以会出现“剩男”是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能单纯认为缩小城乡差距就可以解决“剩男”问题。从表面看,之所以农村男性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与农村高额彩礼有一定的联系,结婚需要准备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彩礼成为了结婚道路的绊脚石。但是如果仔细探究农村“剩男”彩礼高的背后逻辑会发现,这并不是由于农村彩礼习俗的影响,本质上是农村过剩的男性和男性竞争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内卷”。

更深层次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为纺锥形,农村男性所在的社会阶层可供选择的选项是有限的。对于想要通过结婚实现阶级跨越的女性来说,这不是一个最优选择,在害怕拉低自己所处阶级的心理作用下,会做出拒绝选择农村男性的行为。除此之外,农村男性不仅仅是在社会阶层处于劣势地位,同时人生经历和知识的储存量都比较匮乏,由此遭到社会上女性的普遍“嫌弃”。

城市之所以会出现“剩女”原因简单很多,一方面是基于个人的选择的结果,由于城市的女性能力强,有着多种选择的机会,能够在自食其力的前提下享受高质量的单身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女性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剩女”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在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下,对待婚姻多半保持不愿意“将就”的态度。

按照专家的建议,通过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让城市女青年不把农村视为畏途,是行不通的。根据择偶梯度理论来看,婚恋场中男性择偶偏好向“下”寻找,愿意选择收入、学历、身高等各方面低于自己的女性,女性则相反。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的三观是不同的,且不说城市“剩女”是否接受农村“剩男”,很多农村“剩男”是难理解城市“剩女”的消费观念,这会直接引发矛盾,并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文/刘丽婕(河北大学)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