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消息,中国直播带货火遍全网,也成为中国各家银行拓宽销售渠道的途径之一。
据中国媒体《经济日报》8月20日报道,从2020年开始,中国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纷纷试水,掀起“金融+直播”的营销热潮,内容涵盖了金融扶贫、投资者教育、金融产品推荐等诸多方面。
在行业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各家银行都在探索新的业务转型模式,银行开直播能否成功“带货”,新的业务模式是否合规?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直播”的业务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响,2020年以来,中国各家银行纷纷发力线上业务,而“直播带货”的方式成为不少机构的选择。
2020年8月,平安银行信用卡首次试水多平台直播售卡,据该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天两小时的直播有超过400万人次收看。以前办信用卡,基本都是在人流密集区采取“地推”和熟人“客推”方式,加上银行柜台推销,而直播售卡打破了过去的固有思维,创新了销售模式。
除平安银行外,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也瞄上了直播间,均借助直播界网红等开展产品营销。除了自身的产品之外,银行直播带货最多的还有各类农产品。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直播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忧,中国监管机构2020年以来多次发布相关风险提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2021年10月发布《关于防范金融直播有关风险的提示》,指出直播主体和直播内容的合规性问题。随后,各地银保监局也相继发布通知,规范直播活动。
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一些无资质主体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甚至有所谓的“科技公司”“咨询公司”以投资虚拟货币、外汇、网络理财为名进行诈骗。
此外,有的直播平台讯息设置混乱,没有清晰展示分期、借贷等金融产品实际提供者,平台用户可能被营销氛围带动,在主体不清、风险不明的情况下冲动消费。
中国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认为,应加强正确的理财观引导,并做好产品的充分讯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强化金融广告营销资质的机构和个人的资质审核,完善黑名单制度和建立相关惩戒机制。
另外,一些银行在自有直播平台上开展的农产品直播,也存在消费投诉的情况。有消费者反映,存在退货、退款困难,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等情形。
专家建议,银行需要持续改善服务,提高自有平台的服务质量。直播为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机构应将金融直播管理纳入风险防控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唯有合法合规开展金融直播活动,才能真正有效把握这一机遇,助推业务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