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跋涉数千公里,四千多个温暖包,她们在异国过年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2-10 04:06

春节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一年到头来,家人所盼。

然而因疫情原因,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很多人不得不就地过年,不能与家人团聚。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邹志强和林媛,就是其中一员。不过她们就地过年的地点有些特别——一个是尼泊尔,一个是缅甸

在异国他乡,她们身边没有熟悉的万家灯火,却有荧荧光亮温暖一方角落。

对于她们来说,“年味”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就在于:心中有家,心中有国,心中有爱,他乡就是故乡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她们是怎么度过的?又是如何化解对家人的思念?

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在崇山峻岭中度过的春节

图片

邹志强(右二)

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主任 

每年的春节,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今年也不例外,只是今年的路上有些特别。

在往年,我的路线是:北京—山西长治—山西太原—北京,和家人团聚在一起。

而今年的春节,我是穿梭在中尼边境和尼印边境的崇山峻岭中。

图片

尽管不是雨季,中尼边境的路依然是险情不断

今年是我来到尼泊尔的第七年,2015年,我随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地震援建团队进入尼泊尔。

之后我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的负责人,基本上每年都会在尼泊尔待8个月以上,而这一次我已经在尼泊尔连续待了11个月。

图片

春节期间尼泊尔的街头

这是我第一次不跟家人一起过春节,其实之前也纠结了很久。

但思虑再三,我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尼泊尔过春节,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是我的主动选择。

首先就是疫情的影响,另外,尼泊尔办公室团队准备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工作任务繁多,我实在放心不下。

从去年12月到春节,中国扶贫基金会尼泊尔办公室全员出动,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为辐射点,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数千公里,把中国人民的爱心温暖包、抗疫物资、粮食包及课桌椅送到尼泊尔社区中, 多个民族的小朋友开始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春节


图片


在尼印边境第五省博迪亚政府学校,孩子们第一次见到中国人,刚开始见到我都是怯怯地远远看着。

当他们戴上帽子和手套,穿上新衣服后,脸变得红扑扑的,也活泼起来,开始微笑,慢慢地靠近了我们……

图片
图片

这里辍学率非常高,老师们发温暖包的时候鼓励他们要好好上学。

由于买不起御寒衣物,孩子们常常因为寒冷无法专心上课。

帽子、头巾、手套和运动衣外套,我们发放的温暖包在尼泊尔寒冷的冬季为孩子们带去了温暖。

图片

这已经是我们尼泊尔办公室在中国春节期间第四次把温暖带到尼泊尔了,这里的孩子和喜马拉雅山脉那边的中国孩子,可以一起穿新衣服,一起过节了

当然,疫情也挡不住我们同事之间过节的快乐。

挂中国结、贴春联、发红包……尼泊尔办公室的中外员工一起动手,积极开展布置“年味”活动,为“中国年”送上一份祝福。

尼泊尔全境有88-8888米的海拔落差,因此我们的工作总是穿梭于高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之间,抬头就能望到绵延数千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

图片

远处的喜马拉雅山

2020年3月,针对疫情爆发后尼泊尔日益严峻的儿童饥饿问题,尼泊尔办公室启动了“尼泊尔微笑儿童”项目,向贫困家庭发放装有大米、豆子和食用油的粮食包。

2020年5月17日,我们为位于加德满都谷地郊区的民升学校265位小学生送来了粮食。因为新冠疫情,该校已被关停了50多天。

校长说,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收入微薄,受疫情封锁影响,不少家庭已揭不开锅。他们曾向学校求助,一些老师慷慨解囊,但力量有限。

图片

在发放现场,三位小学生分别举着一张纸,最右边的纸上写着:感谢中国人民。

2022年,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将有12所加德曼都最贫困学校的两千多名尼泊尔孩子,享受到来自中国人民资助的早午餐。

传递微笑,关爱尼泊尔受饥儿童

国内还有很多欠发达的地区,为什么要到海外去扶贫,这个问题我被问了无数次了。

有一次我到一个山村去发我们的“爱心包裹”,这个村子在离中国边境大概有60公里。

他们第一次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带着这么多的书包,还奏尼泊尔和中国国歌。

发完包他们在那里说尼泊尔语。后来尼泊尔员工告诉我,他们一直在感激你,感谢中国。

所以我觉得不用说太多,这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对他们的援助,都会刻在他们的心里,成为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友谊的桥梁

图片

邹志强跟受益儿童在一起

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哪里有需求,哪里就应该有我们的身影,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大爱无疆。

中尼友好从娃娃抓起,希望因为我们的工作,喜玛拉雅山脉不再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障碍­。

一个人就是一个国家的窗口

图片

林媛

中国扶贫基金会缅甸办公室主任

这是我第一次没有跟家人一起过年,我在缅甸度过了我的这个春节。 

图片
图片

缅甸小朋友涂色的中国春节作品

2015年7月,缅甸办公室正式拿到了缅甸内政部颁发的INGO(国际非政府组织)注册证,这是在缅甸注册的第一家来自中国的民间机构

图片

中国扶贫基金会缅甸办公室员工

“缅甸微笑儿童”项目是2020年开始实施的,由于疫情爆发,我们选择了粮食包发放的方式。

一个原因是学校没有开学,另一个是缅甸社会跟中国不太一样,很多工厂或者公司都是停班,那些拿日薪的底层家庭是没有收入的,孩子们都是饿肚子的状态。

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NGO机构都暂时中断了自己的项目。

而当我们去开展项目时,当地人都很惊讶:天呐,原来还有中国人在这儿,原来中国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愿意帮助我们的。

图片

当地家长抱着孩子来领粮食包

有一次,一个孩子跟母亲一起来领粮食包。

那个孩子看见他的母亲拿了两大袋大米的时候,非常的开心和激动,在那里蹦蹦跳跳,跟他的母亲说我今天晚上想要吃一碗满满的米饭,原来他们家现在都是喝稀饭。

所以当那个孩子看到粮食包的时候,眼睛是在放光的,当时我很受触动。

图片

受益学生与家长收到微笑儿童项目发放的粮食包

新的一年,如果当地疫情控制得比较好,我们可能不仅仅是发放粮食包了,会直接在学校里供餐,帮助更多的缅甸孩子免于饥饿。

传递微笑,关爱缅甸受饥儿童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2022年,预计缅甸将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贫困人口较五年前或将翻一倍

日生活费在0.90美元以下的人口比例,将从2017年的24.8%几乎翻倍至46.3%。

2020年,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们可以利用国内脱贫致富的经验,帮助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扶贫基金会把海外供餐项目命名为“国际微笑儿童”,就是希望传递来自中国的善意,让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们都能露出纯真的笑容

在遥远的他国土地上,一个人就是一个国家的窗口;一个切实有效的公益项目,就像是中国对另一个国家露出的“微笑”。

图片

林媛与缅甸当地的孩子们在一起

当我们长期扎根在那里,每天进入社区,跟当地居民接触,他们就会了解我们,我们也会了解他们,这时候民心相通就能开始建立。

我们就是在扮演这样一种角色,通过民间帮助民间的方式,真心与他们在一起,改变部分缅甸民众对于中国人的一些误解。

图片

缅甸小朋友用爱心包裹里面的画册、画笔,涂出她想象的中国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扶无比珍贵,因为它播撒下了一颗颗“民心相通”的种子。

而“民心相通”往往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国际友情,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为和平带来持久的韧劲

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此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