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革命老区“激活”“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4-28 04:43

革命老区“激活”“用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革命老区“激活”“用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唐小晴 摄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革命老区“激活”“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长沙4月28日电 (记者 唐小晴)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在湘赣边革命老区,“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被“激活”“用活”,赋能乡村振兴,红色热土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革命老区“激活”“用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唐小晴 摄


革命老区“激活”“用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唐小晴 摄
激活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旅小镇”
  湖南浏阳文家市镇是“秋收起义”会师圣地,留有大批红色遗址、古民居建筑群、军事遗址。“工农兵团结起来实行武装暴动”“工农武装起来组织工人纠察队”......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内红军标语走廊,一条条革命标语依稀可辨。
  如何让深厚红色文化发挥最大价值?文家市镇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将红色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
  “紧抓红色研培新兴市场,我们引进专业公司,使红旅项目高效运营。其中,国资平台公司浏发集团入驻红旅营研学基地投入运营以来,年均接待2万多人次参加研学。”文家市镇党委书记江敦明介绍,该镇还尝试“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跨界融合新模式。
  红色资源被激活,昔日“沉寂”的农村“苏醒”了。通过构建研学、民宿、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发展体系,文家市村壮大了集体经济。
  文家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伯平介绍,通过“馆、镇、企、村”合作,村里建起红旅营研学基地等延伸产业链,开设红色教育、国防教育等特色课程,丰富文旅业态。“土地流转、经营实体、项目分红,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0万元。”
  获评“湖南省首批特色文旅小镇”的文家市,红色文创也如火如荼。农产品搭上红色IP,自文创产品开发入市以来,带动农民增收百余万元。
  “文旅人气带动农产品销售。紧扣‘红色文旅小镇’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建设乡村研学实践基地,创新推广‘红色教育在馆内、军事训练在营地、劳动实践在田间、吃饭住宿在农家’的红色研学模式,引导研学课堂办到美丽乡村、田间地头。”江敦明说。

湖南汝城沙洲村的村民利用空余时间跳广场舞。 唐小晴 摄


湖南汝城沙洲村的村民利用空余时间跳广场舞。 唐小晴 摄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 红色旅游富民兴村
  红军长征途中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让地处湘南边陲的郴州汝城沙洲村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地。2017年,当地建设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面世,沙洲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随之改善,利用“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古色村落”资源,打造红色经典旅游特色乡村,成又一处红色旅游胜地,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朱新亮以前是个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普通农民,四个儿女常年在外打工。人气越来越旺的沙洲村,让他嗅到商机。去年办起农家乐,子女全部回来帮忙,纯利润约30万元。
  游客多了,今年66岁的张美英开始销售自家水晶梨、柰李、枇杷等土特产。“年收入五六万元,还有养老金,现在看病也能报销……”张美英露出幸福笑容。
  目前,沙洲景区已建成“半条被子”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沙洲分校等多个红色景点,并通过景区环形游道对“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卫生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红色经典串联起来。
  借助红色资源强大吸引力,沙洲村蹚出一条以红色旅游引领产业发展致富之路,成热门红色旅游“打卡”地,先后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及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接待来自全国的政企团体、中小学生等社会各界游客443.8万人次。

湖南汝城沙洲村成红色旅游胜地。 唐小晴 摄


湖南汝城沙洲村成红色旅游胜地。 唐小晴 摄
革命老区文旅融合活力迸发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平江县,系中国革命发祥地和中国工农红军摇篮之一。近年来,平江在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优质红色旅游目的地上做起大文章,将旅游发展纳入全县总体发展布局,革命老区显现新活力。
  提质改造平江起义纪念馆景区、修缮中共平江县委旧址,畅通平江起义旧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点与生态休闲体验游景点线路,提升了旅游服务能力。
  去年,平江县启动李六如故居、湘鄂赣省军事干训班旧址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利用工程建设,红色资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
  以打造李六如故居红色旅游为契机,泊头村进一步修缮红十六军驻地、罗纳川故居,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还开展汨罗江“十里画廊”文化旅游项目。 “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从‘空壳村’逆袭成脱贫示范村。”财政部驻泊头村副书记张宁川说。

湖南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唐小晴 摄


湖南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唐小晴 摄
  文旅融合让老区人民吃上“旅游饭”的并非只有泊头村。耿飚将军故里湖南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将耿飚故居打造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
  红军曾在罗霄山脉脚下的茶陵县严塘镇湾里村,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留下了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80后”讲解员聂小倩介绍,这个“红军村”是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近年深挖红色资源,斥资2亿元建设“中国·湾里红”湘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园,串联“中国·花湖谷”景区等,去年吸引游客36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580余万元。(完)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