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青
发于2022.7.11总第105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战事引发了一轮全球能源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的制裁,使得全球能源供应趋紧,化石燃料价格迅速上涨。
这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三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化石能源价格的上升加剧了去年已现端倪的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而通胀损害了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降低了各主要国家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其次,由能源价格引起的通胀上行造成了无风险利率的上行,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增加了股市的必要报酬率,引起了各国资本市场的动荡;另外,化石能源价格上涨产生了溢出效应,这带动其他原材料价格的同步上涨。
全球能源危机对中国也造成了较大影响。长期以来,复杂的国际关系、动荡的地缘政治、不平等的地区溢价、不稳定的运输线路等因素,都对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和进口渠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进口油源的保供也常常面临着不确定性。虽然中俄经贸往来没有欧洲和俄罗斯那么密切,但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是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因此俄乌冲突对原油价格及天然气价格造成的冲击会深刻影响中国能源成本。
年内,能源危机或仍将持续,化石能源价格继续高位运行。
从供给侧看,目前俄、乌以及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仍然缺乏回到谈判协商解决俄乌冲突的诚意,如果冲突升级或乌克兰当局继续后撤,欧盟可能将继续加大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制裁,这将进一步削减全球能源供给并推进世界能源价格向上移动。再者,目前OPEC成员国和伊朗短期内增产能力有限,OPEC主要成员国为了盈利和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缺乏大幅增产的决心,同时受炼油设备的制约,也缺乏迅速增产的能力。伊核谈判短期内难见成效,伊朗也缺乏增产的动机和能力。此外,美国的生产能力有限,拜登政府的环保政策并不支持继续发展页岩气,已经停产的炼油设备短期内也难以恢复。从需求侧看,目前国际油价虽然已处高位,但距离历史高位仍有距离,短期内消费者不会改变自身的消费习惯。
应对本轮全球能源危机的冲击,中国应从促进能源贸易、加强能源储备工作、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本国化石能源供给、加强国际政策合作、支持人民币能源计价结算这六方面入手:
一是要进一步促进能源贸易。通过建立国际共识(如G20、OPEC+等),作出国际承诺,避免实施导致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出口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进口限制;要多样化进口来源,继续降低单个国家在中国能源进口中的比重。
二是要加强能源储备工作。加强石油战略储备,保持国家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消费总量相适应,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提升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推进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
三是要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要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另一方面要提高生物能源地位。当然,还需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
四是要支持本国化石能源供给。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提高天然气生产能力,重点突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推动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
五是要加强国际政策合作。推进能源变革与低碳合作,推动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与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际能源论坛、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等国际组织和机制合作。推动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深化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
六是要推动能源领域的人民币计价,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一方面在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油气相关项目落地时,最大程度实现石油人民币签单和人民币计价结算目标;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大型石油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参与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交易,降低合作贸易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另外,中国要积极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渠道,提高人民币在跨境清算中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