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大约3000名华裔印度人被送往印度拉贾斯坦邦一个废弃的二战战俘营,在那里忍受煎熬。
在印度与中国的战争时期,这些“看起来像中国人”的人成了印度政府怀疑和偏执的牺牲品,这种怀疑和偏执很快就渗入了公众的意识。
这是印度历史上充满偏见和恐惧的一页,今天已经基本被遗忘,50多年过去了,幸存者终于开始讲述他们的故事。
黄小亮(Wong Shiao Leung)拿着一双布洛克鞋(粗革皮鞋),向他店里的一位顾客介绍鞋子。他们用客家话进行交谈,客家话主要用在中国南方。
黄小亮的祖先150多年前从中国移民到印度,他出生在加德满都,他的父亲在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从加尔各答搬到加德满都,当时许多生活在印度的中国人被送往拉贾斯坦邦一个废弃的二战战俘营。
黄家通过继续做皮鞋和讲客家话来保留自己的根。
“民族是无国界的,而语言是一个人的身份”,41岁的黄小亮说。
“我们很幸运,没有像战后阿萨姆邦和加尔各答的许多人那样,被迫失掉我们的文化和传统。”
抵达尼泊尔后,黄家又恢复了制鞋的传统,在加德满都开了一家皮鞋商店:Wong & Co Chinese Shoes,销售男士野狗靴、粗革皮鞋、链靴、制服靴和切尔西靴。还有其他几种手工制作的男鞋,但女鞋是需要定制的。
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现在20%的皮鞋是从中国进口的。
加德满都的人们对手工皮鞋知之甚少,而且不信任本地产品。年轻一代更注重款式而不是耐用性,这让他的生意更加困难。
“由于质量和耐用性,手工皮鞋比成品皮鞋稍贵一些,鞋底也是手工制作的”。
进口的真皮布洛克鞋至少要100美元,但在黄家的鞋店,同样质量的鞋子售价不到60美元,包括一年的保修期。
这个鞋匠不愿在质量上妥协。虽然他的销售额在过去十年有所下降,但他仍致力于继续生产高质量的鞋子,并很乐观:人们现在不相信本地产品,但他们最终会相信的。
黄小亮希望扩大生意,但他在尼泊尔的身份不允许。虽然他出生在这里,但他无法获得尼泊尔公民身份,因为他的父亲出生在印度。
我想买一块地建工厂扩大生产,但我做不到,因为我没有尼泊尔公民身份。
他每月向政府交税,他在卡兰基的工厂雇佣了20多名尼泊尔工人。如果他回到印度,他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印度公民身份。
但他想留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是我的家,我想在这里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