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22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如果你对古代城邦的发展历史比较了解,应该会对这样的风貌感到熟悉:四四方方的城墙围起来一片集中区域,密集的建筑夹杂着逼仄的街道,人群熙来攘往从事着各色各样的商贸活动,这就是城市早期的模样。
随着城市的开放扩张以及工业化的进程,现代都市大都摒弃了围墙的设计,转为更加自由的布局。然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围墙城市的特点,也门古城希巴姆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希巴姆坐落于也门中部的哈德拉毛省,其主要的季节河——哈德拉毛河从一旁流过。整座城市被5到6米高的城墙环绕,俨然一副庄严肃穆的景象。希巴姆整体面积不大,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座小城中,密密麻麻矗立着500余栋高层建筑。城中道路蜿蜒曲折,建筑物之间互相遮挡,即使你身处其中,也难以窥见整座城市的全貌。
希巴姆历史悠久,其建筑大多可以追溯到16世纪。更令人惊奇的是,城中的楼房完全是由泥土与泥砖建造起来的,没有使用一根钢筋。其中的居民区平均层高为5层,高的有8层以上,建筑高度达30米。上世纪30年代,英国探险家佛雷亚·斯塔克途经此地时,惊讶于这些土坯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赞叹希巴姆为“沙漠中的曼哈顿”,这个美誉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而这些奇特建筑的建造方式,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希巴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炎热,但由于靠海较近,使得全年的降雨量多集中在春夏时节,且多暴雨。每逢雨季,城旁的哈德拉毛河多发洪水。为了抵御洪水,希巴姆城选址于河谷旁的丘陵之上,较高的地势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带来的影响。同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选用了河谷盆地中的黏土,结合当地著名的椰枣树的根茎,加上干草混合制成泥砖。
除此之外,楼脚处也会涂上防水材料。另外,由于沙漠日照强烈,昼夜温差较大,当地人还会在建筑外层及屋顶刷上一层石膏涂层,既可以反射太阳光,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又可以抵御雨水的冲刷,一举两得,而外体白色、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也成了希巴姆的一种特色,十分美观。
除了气候影响外,历史事件也造就了希巴姆的城市建设。公元3世纪至18世纪之间,希巴姆多次成为欧亚大陆的商贸中心。10世纪,当地出产的椰枣与纺织品远近闻名。16世纪,这里成了“乳香之道”的必经之路,大量亚洲商人将这里作为中转与休整的地方。城市逐渐繁荣了起来,居住需求也激增。
城中建筑高楼层的特点,除了与抵御洪水的需求有关以外,与当地的习俗也有关系。当地居民大多一家人住在同一栋楼里。若家中子嗣长大成家,也不分楼而住,而是在原有楼层的基础上新盖楼层。土坯楼房外形相似,门窗雕花成了家家户户最有特色的装饰。希巴姆不乏手艺出众的木雕人,他们会在自家的门窗上雕刻各色各样的图案,外形华美,好像在比拼各自的手艺,这也成了当地的一大景观。同时,木雕镂空的窗户也能增加空气的流通,既实用又美观。
正是这样简单质朴的建筑材料,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使希巴姆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土坯建筑的城市。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希巴姆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建于16世纪的古城希巴姆被军事防御墙环绕,是基于垂直建筑规则建造的最古老、最杰出的城市规划典范之一。”
然而,自2015年以来,也门的经济被残酷的内战逐渐拖垮,所幸,希巴姆由于其独特的城市建设,尚未遭受过多战火的摧残。一位近年去过希巴姆的朋友向笔者描述道,与他的想象不同,那里的人们尚能在这个连年战乱的国家中保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古城的维护费用捉襟见肘,洪灾的影响已经导致城中的部分建筑被毁且无法得到及时的修护。愿这样难能可贵的文化遗迹能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