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袁崇焕送别亲友,写下一首七律,全文无一生僻字,却显得气势豪迈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发布时间:2023-07-20 18:33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作者经常会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形象地展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开心的时刻,大家举杯畅饮,慷慨吟诵;送别的场所,人们也会神情凝重,击筑而歌。

才子们通过描景抒情,以及言志说理等方式,宣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作者精心挑选的各种素材,以及很多文学表现技法,都是服务于这个主题,从而让作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分享袁崇焕送别亲友,写下一首七律,全文无一生僻字,却显得气势豪迈。

22

边中送别

明代 · 袁崇焕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33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34岁考中进士,此后便离开故乡广东,来到福建邵武担任知县。袁崇焕38岁时自荐前往辽东任职,并且立下了赫赫战功。袁崇焕曾多次与努尔哈赤交战,他以火炮逼退清军的猛烈进攻,取得了宁远和宁锦大捷的同时,也让清军感到魂飞魄散。

崇祯皇帝登基后,袁崇焕更是受到了重用,他也适时地提出收复辽东的五年计划。后来因为他自作主张杀死了毛文龙,皇太极趁机采用反间计,导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镇守辽东之时,当时他的一位亲友即将还乡,诗人有感而发,吟诵了一曲传世佳作。

44

开篇交代时间和地点,“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诗人和这位亲友五年前一起来到辽东,弹指一挥间,自己即将迈向知天命之年。可是北方鞑虏一直觊觎大明江山,将士们根本不敢有丝毫松懈。诗人也是每日殚心竭虑,岂能在如此关键时刻轻易离开。

“别路悠”三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途中的担忧;“宝刀头”,古代的刀头都镶嵌着刀环,而“环、还”又是谐音,作者借此寄寓一份对故园的思念。一个“”字,一语双关,既表明了辽东的寒冷天气,又抒写了一种离别时的悲戚之情。

55

说起戍守边关,人们一定会认为镇边大将即使不是三头六臂、八面威风,也应该武功高强、能征惯战。其实古代有很多才子不会武功,却能带兵打仗,并且声名显赫。比如北宋的范仲淹镇守边塞,就曾让西夏军队不敢跨越边境一步。

袁崇焕也是如此,他不会耍弄刀枪棍棒,也并不精通兵书战法,但是因为他有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又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得将士们的敬重和爱戴,从而军纪严明,无往而不胜。

颔联就表现了作者的坚定信心,“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诗人心中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安危,他早已做好了出生入死的准备,哪怕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只要能够青史留名,便觉得此生无悔。

66

颈联刻画了诗人戍卫辽东、收复失地的决心,“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古人一直追求立德、立言和立功的伟大抱负,诗人从小接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深得皇帝的信任,他虽然不满朝堂中一些蝇营狗苟之小人在背后陷害忠良,但是他从未后悔自己选择了戍守边关、抗击清军的这条路。

“图雪耻、不封侯”,表明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襟怀。诗人不惧辛苦和安危,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他只愿明月皎洁、河海奔涛,闲观帆篷逝远、静赏鸥鹭忘机。

诗人每次登上高高的城楼,就会忘情地眺望北方无边的荒野,他多么渴望那里也能成为大明的疆土,然后经过辛勤的耕种,成为千亩良田,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边境上从此再无硝烟。

77

结尾抒写了作者重任在肩的感受,“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诗人意味深长地对这位即将返乡的亲人说,如果家乡的亲友打听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立志收复辽东。如今大敌当前、任重道远,我如果临阵退缩,心中有愧。作者希望余生与边关同在,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这样大无畏的精神实乃可歌可泣。

袁崇焕的这首七律全文无一生僻字,却显得气势豪迈。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离愁别绪,也彰显出一份发自肺腑的壮志豪情。作者不愧为清代著名的将军,令人崇敬不已!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