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8月30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2021年8月30日,烟花照亮喀布尔的夜空,随着美军的最后一架飞机离开喀布尔机场,美国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结束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自那以后的两年,这个曾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阿富汗临时政府表现如何?中阿关系又将如何发展?中国驻阿富汗使馆临时代办赵海涵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阿方政府和社会形成广泛认知——中国是从来没有欺负过阿富汗的大国,也是阿富汗伟大的邻国,中国对阿历来只有合作、援助和友谊,可以在阿富汗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
生活物资基本齐全,电力通信有保障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阿富汗临时政府执政两年的表现?身处阿富汗,总体感觉如何?
赵海涵:中国驻阿使馆全体馆员一直坚守在喀布尔。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阿富汗正慢慢恢复活力,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向好,物价、汇率保持稳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水利项目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不断发展。
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两年以来,致力于推动国家和平重建与独立自主发展,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合作,在发展经济、消除腐败、禁止毒品种植、改善民众生活和社会治安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取得一定成效。外界应当予以客观公正看待。
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阿富汗。一些西方媒体笔下的阿富汗似乎经济已近崩溃,饿殍遍野。但如果你到阿各大城市走走看看,又是另一番景象:日用品等生活物资基本齐全,粮食蔬菜供应还算充足,电力、通信、燃油供应亦有保障。当地的主食馕的价格不到10阿尼一个,大约人民币7毛钱,大小和国内一样。正如一些当地老百姓所说:“我们就算吃不饱但也饿不死。”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民众和外国外交官都认为,与两年前相比,阿目前的总体安全形势有所改善,民众如今可以在全国各地更自由地往来,外国游客也有所增多。据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介绍,去年约有7万名外国游客到阿游览,其中1万名为欧洲游客。
当然,阿富汗目前还在经济、民生、反恐等领域面临很多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但不要忘了,这个国家刚刚经历20年战乱,一穷二白、支离破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人均GDP始终是世界最低。阿临时政府接手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同时外部又面临经济封锁、金融制裁、资产冻结等困境,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取得这些发展,还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和总体稳定,已实属不易。
经常在公共场所遇到中文很流利的阿富汗人
环球时报:中方表示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将继续为阿重建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截至目前中国援阿的情况如何?
赵海涵:中阿双边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的关键因素。阿方政府和社会已形成广泛认知,就是“中国是从来没有欺负过阿富汗的大国,也是阿富汗伟大的邻国”,中国对阿历来只有合作、援助和友谊。
远的不说,就自阿政权更迭两年以来,为避免人道主义危机,中方第一时间累计向阿提供了3.5亿元人民币的疫苗、医药、过冬物资等援助。去年3月,中方宣布向阿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用于学校、医院、乡村建设等民生项目。中国还通过“南南基金”、红十字会、地方政府和民间等多渠道,为阿提供粮食、应急物资、抗震救灾等援助。前几天,我刚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委托,向因地震受灾的巴达赫尚省转交7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和现金援助。
同时,中国援阿喀布尔大学综合教学楼、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低造价住房、共和国医院等援助项目已顺利交接或即将重启,人员培训及留学生项目也有序推进。而在经贸合作方面,我们开通“松子空中走廊”,给予阿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恢复中阿直航复航,推进大项目务实合作。
目前,中阿双方正积极探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互联互通建设等合作,协商推动石榴、巴旦木、杏仁等更多阿富汗特色农产品输华。所有这些务实举措都在支持阿富汗人民发展经济、创收增收、改善民生。
随着中阿两国交往迎来新契机,中国将继续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在各领域与阿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同阿富汗一道携手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
环球时报:关于中阿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您能否具体举些例子?
赵海涵:这种友好合作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双方外交部门之间沟通合作就非常畅通。记得有一次,我们有一些合作问题想和阿临时政府多个部门高层当面交流,阿方接到我们的请求后,很快就安排了我们驻阿大使同代理总理和6位内阁部长会面,所有会面在一周之内密集完成,全程礼宾安排严丝合缝,高效且顺畅。一些外国使馆同行听闻后,纷纷感叹道:“只有中国外交官才会有这待遇。”
还有,联合国在阿有十多个国际组织,其中有一个国际组织负责人是中国籍。他告诉我们,在与阿临时政府各部门合作时,对方一听说他是中国人,马上就会特别热情友好,不像对西方面孔那样有点保持距离。因此,他笑称自己比其他在阿国际组织负责人都更“吃得开”,无论是约见阿方高官还是开展合作等,都便利得多。
此外,阿富汗百姓对于学习中文有很大的热情。我们经常在机场等公共场所遇到中文颇为流利的阿富汗人,其中不仅包括孔子学院和曾赴中国留学的学生,也有许多自学中文、希望有朝一日前往中国旅游、从事贸易的普通老百姓。
环球时报:很多中国人对阿富汗很好奇,但了解并不多,您有何建议?
赵海涵:对很多中国人而言,阿富汗既熟悉,又陌生,既比邻相居,却又有些神秘。阿富汗有很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还有将中国和阿富汗一手相牵的瓦罕走廊。因山高地险,历史上没多少中国人走过,去过的人中我只知道两位,一位叫法显,一位叫玄奘,另外还有一位老外,叫马可波罗。此外,阿富汗资源、物产很丰富,前两天我的一位同事回国休假,箱子里就装满了地毯、松子、藏红花和青金石工艺品。
民间交往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真实地了解对方。我个人感觉目前国内不少民众对阿富汗的了解还很不够,易被西方宣传误导。我的建议是,看有关阿富汗的新闻,一定要注意新闻来源。如果是美西方媒体的,包括一些海外阿富汗人的,心里就要有所甄别。要了解阿富汗,一定要更多倾听阿本国主流媒体的声音。就像外界如果要了解中国,就一定要多听听中国老百姓和中国主流媒体的声音一样。阿富汗也有自己的主流媒体,其官方通讯社巴赫塔尔通讯社最近还开通了中文服务。
“亚洲之心”有望走上和平重建、繁荣发展之路
环球时报:国际社会关注阿富汗妇女受教育等问题,呼吁塔利班政府采取更加包容的政策,请问您在这一问题上有何看法?
赵海涵:我知道国内不少人都很关心这个话题。的确,阿临时政府成立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女性上学、就业的政策。我们也曾向阿方官员问询过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他们正成立相关委员会,准备就女性教育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研究调整,待做好准备后就会重新放开。我感觉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特殊的理念和逻辑,外界也很难理解。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内部对这个问题似乎也有分歧,不少官员私底下并不赞成禁令。
我个人感觉,就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很多阿方官员而言,他们其实也一样有着人之常情,一样关爱妻女。前不久,我们曾邀请一位官员来中国参与一个交流项目,其间,他听说小女儿在家得了重病,就心急如焚,非要立即中断访问赶回家照顾,我们怎么劝都劝不住。还有一位部长级高官,出国时经常会把他的小女儿带在身边,说想让她从小就开阔眼界。
另外还有一位部长告诉我们,他们并非不注重保护女性权益,阿富汗塔利班上台后,立即禁止了民间长期流行的女童婚姻,并为女性特别是遗孀争得了平等的继承权,而这些积极举措,国际社会特别是美西方却视而不见。
我们和西方外交官在交流这个问题时也表示,中国高度重视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事业发展,我们同样非常关心阿富汗女性权益问题。但我们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用麦克风公开喊话抨击、以“断援”为威胁强压阿方,这对自尊心极强、一贯反对外来干涉的阿塔政府来说并不会起太大作用,只会激化矛盾。
我们更多会通过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理念的方式做工作,在保持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充分沟通,循循善诱,推动并期待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期盼,自身做出积极改变,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另需强调的是,女性权益问题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当前阿富汗诸多问题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阿富汗所受的无理制裁打压、资产冻结等不公平对待,同样也不能忽视。国际社会需要全面、客观、均衡地看待和解决阿富汗问题。
环球时报:请问您对阿富汗未来有怎样的展望?
赵海涵:阿富汗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作出独特贡献。但同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被誉为“亚洲之心”,所以历来是大国博弈之战略要地,命运多舛。长期以来,阿富汗饱受战火和动乱摧残,人民经历苦难,这颗明珠屡屡蒙尘。但正如恩格斯所说,“阿富汗人是勇敢、刚毅、爱好自由的民族”。阿富汗人经常提及,他们在100年内打败了3个世界超级大国(英国、苏联、美国——编者注),“帝国坟场”当之无愧。
如今,随着外国部队的撤出,阿富汗人民迎来了真正掌握自身命运的机会。我们在与阿方官员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他们都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渴望通过发展改变家国命运。他们常说,如今的阿富汗很像70多年前的新中国,赶跑了外国侵略者,开启了国家建设的新篇章,但同时也百废待兴,任重道远。他们希望能与中国这个千年友邻深化合作,学习借鉴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实现持久和平、繁荣发展。
如果阿临时政府能抓住机遇,进一步开放包容建政,温和稳健施政,积极探索符合阿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则完全有可能从此带领阿人民,真正走上和平重建、繁荣发展的道路。我个人对此抱有信心。(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