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纳西族奇女子宣蕙英在尼泊尔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3-09-17 18:15
10342

下载 (1)

年轻时的宣蕙英

纳西族奇女子宣蕙英:美得像电影明星,会说七种语言,与西藏贵族一见钟情

纳西族人游历海外的理由千万,却很少有人像宣蕙英这样特别。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丽江古城土生土长的宣蕙英随丈夫到印度尼泊尔经商。后因时局变动,定居尼泊尔近五十年。在旁人的描述中,宣蕙英勤勉聪颖,口才极佳。她做过买卖,开过饭馆,跟尼泊尔皇室有过来往,与约瑟夫洛克博士相识。在与丈夫经商贸易的同时,身为纳西族的她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尼两国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案:洪雪莲

编辑:和占江

老古城人也许还记得宣家的三姐宣蕙英,她明艳动人,勤劳干练,半生漂泊异乡,传奇的经历够说上好几天。

宣蕙英,1925年出生于大研古城积善巷。父亲宣明德在外国人开设的教会学校念过书,他聪明过人,记忆非凡,能说英文、德文等七种语言,据说宣明德是纳西族第一个会说英语的人。

五年后,宣蕙英的弟弟出生,成为了后来闻名海内外的音乐鬼才——宣科。宣蕙英11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随后被时任省教育厅长龚自知派到永宁担任校长,年少的她不得不早早扛起家庭重担。

但几个姊妹尚年幼,家中始终需要有人主掌大局。1944年,通过媒人介绍,宣明德带着聘礼到巨甸招亲。从丽江到巨甸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需要走整整四天。山路崎岖,漫长的旅程竟埋藏着一段奇遇。

在茶马古道上,宣明德遇到了一伙藏族人,领头的男子身着西装、戴着眼镜,眉宇间一股英气,身后的康巴汉子孔武强壮,让人不禁好奇。男子也好奇宣明德流利的藏文和英文,双方相谈甚欢,邀约着一同返回丽江。

下载 (2)

高尼玛(第一排左一)宣明德(第一排右一)

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让一伙外乡人入住家中,难免引起邻里的好奇。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后,人们对宣家的好奇更甚。男子叫高尼玛,来自西藏,是当地贵族。到丽江后,宣明德邀请他们到家里作客。就在此时,年方二十的宣蕙英与高尼玛一见钟情,两人在丽江相知相识,定下终身。

下载 (3)

下载 (4)

宣蕙英和丈夫高尼玛

1945年,宣蕙英结婚后随着丈夫外出经商,做进出口货物。从印度进货,然后从印度锡金运到拉萨,再用马驮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从拉萨运到丽江。运输的路途很艰辛,马帮要多准备上几匹空骡马,以防途中马死了要接替运送。宣蕙英说:“在这条路上,不知死了多少匹骡马。”

没想到高尼玛在丽江做生意时,因时局变化,货物全被扣押,血本无归。幸运的是,东家虽然心疼,但更看重高尼玛的安危,随即让其返回印度。宣蕙英跟着丈夫,乘飞机前往。

夫妻俩从昆明辗转至缅甸仰光、印度加尔各答等城市,最后到达印度西孟加拉邦边境城市噶伦堡,并在此常住。

下载 (6)

宣蕙英在印度泰姬陵

当时的贸易线上,茶是重要的贸易货品。尤其对于藏族来说,茶不得不喝。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茶叶的价格上涨得很厉害,许多藏族人都去印度买茶。宣蕙英记得,当时每家买一二十包茶叶,还得分。宣蕙英和丈夫看到商机,也买了四十包茶叶,“那次茶赚大钱了,我们也赚了大钱。”

在印度噶伦堡住下后,高尼玛一边做生意,一边教藏文。当时拉萨还未解放,他就坐飞机到加尔各答,往返做噶伦堡与加尔各答的生意。

生意往来频繁,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沟通主要靠电报和信件。那时,宣蕙英家里几乎天天有英文电报和信件。24岁的宣蕙英萌生了一个想法——学习英文,帮衬丈夫。跟丈夫商量后,宣蕙英到加尔各答,跟着当地的一位教授学习英文,一学就是五年。“英文底子有了,从此来的电报信件我都基本能看懂。”

在异国他乡即便嫁给了贵族,宣蕙英并没有因此坐享其福。离家前,父亲宣明德再三叮嘱:“出门在外,不比家里,手脚一定要勤快,不能让人看轻。”跟那些成天打麻将的富太太不一样,宣蕙英学习英文,帮助先生翻译信件。宣蕙英的弟弟宣保罗透露,姐姐曾打算回国后做高级护士,所以即便结了婚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提升自己。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但解放军的粮食和日用品都需要从印度购买。由于受时局影响生意逐渐减少,高尼玛与朋友到印度锡金邦,专门运送到西藏的粮食。

中印邦交正常时,丈夫的生意也还好做。随着中印双方冲突不断,宣蕙英和丈夫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钱也几乎快花光了。她跟丈夫商量,到尼泊尔去生活。“那里气候好,许多人都到那里去了,但是我先生不想去。”

下载 (7)

宣蕙英(中间)

1956年,因为藏语和中文流利,又有丰富的贸易经验,高尼玛被选为商务代表,与高层代表回国观光。然而随着边境冲突加剧,高尼玛受到了很大的非议。“当地许多人议论,说我先生是在中国被洗过脑筋的人,连西藏人也被议论。实在待不下去,想走更被怀疑,不敢走,但也不准待了。”因为给解放军运送粮食和货物,他的名字上了排华名单。后来有人透露,名单中有人当晚就被抓到了集中营处置。

于是夫妻俩申请到尼泊尔,他们变卖家当,立即收拾行李,连夜坐火车前往目的地。“那时情况不对,我不穿旗袍,换上藏装。在边界那些印度军人的眼睛大大的,看上去很害怕,我们经过了许多关口的检查才通过的。一路上几乎是要打仗的样子,幸好穿了藏装,这才安全。”

来到尼泊尔,当地的贫困超出宣蕙英夫妇的想象。“很多人连鞋子都没有,香蕉在那时都是稀罕物,只有祭拜佛祖的贡品台前才能看到。”

但尼泊尔天气好,人淳朴,物价便宜。宣蕙英的二叔在走时,还给他们留下一台打面的小机器,宣蕙英就靠着这个在家里打鸡蛋面条来维持生活。“那里人不会打,面条也买不到,当地人不但不会做面条、包子、饺子等面食,他们也不曾吃过,所以面条在那里很好卖。”

下载 (9)

宣蕙英在尼泊尔

印度孔雀牌面粉,二叔留下的机器,宣蕙英凭着勤快和聪慧,把面条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巴基斯坦、日本大使馆等都来买我做的面条。”做了面条,宣蕙英还做起了豆腐生意。为此,她还特意画石磨图,专门打了个磨用来磨豆腐。她做的豆腐不仅尼泊尔人买,日本人也来买。

到了尼泊尔,宣蕙英也没有放弃学习。当地开设语言学院,不允许外国人参加。宣蕙英想尽办法,终于进了学校。每个星期学习两次,最终拿到了毕业文凭。“教师是孟加拉人,名叫拉兹,他发音正确又教得好,他们还夸奖我口音好,说我可以去当广播员。那里机关单位的人,还有很多美国人跟我都是同学。”

下载 (10)

宣蕙英(第一排右四)

随着尼泊尔旅游业的发展,宣蕙英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当时尼泊尔与西藏不得往来,但双方做生意的人可以往来。”瞅准机会,宣蕙英在加德满都王宫广场附近开了个铺子,专卖旅游商品。西藏的褥子、服装、玉器、瓷器、珊瑚、绿松石等。游客来来往往,不愁生意。“每天都有人买,只愁没有货。”

除了专门卖旅游商品外,宣蕙英还教尼泊尔人打镶有绿松石的银首饰、藏族用的银钥匙。“他们打工很好,从西藏来的很多贵族用的好东西也多,所以生意很好。”

下载 (11)

宣蕙英在尼泊尔

最初从西藏到尼泊尔的货物是由马驮、苦力运。随着公路的畅通,贸易往来更为频繁。宣蕙英也收货,川钱铜币、大头银元,她跟别家收过来再卖出去。藏族用的褥子,她清洗缝补翻新,再卖给那些嬉皮士。

在这样艰苦和贫困的环境下,宣蕙英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异国他乡建立起了自己新的生活。

颠簸的环境中,宣蕙英练就了多种语言,除了原本会说的藏语、纳西语和汉语,她还学会了英语、尼泊尔语和印地语。开朗外向的性格则让她结交了诸多朋友,从尼泊尔皇室到文化名流,她都有来往。

下载 (12)

约瑟夫·洛克

其中还有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宣蕙英的爸爸宣明德与洛克是好友,双方时常互相往来。宣蕙英说:“我先生的藏文很好,别人称他是学者,洛博士翻译藏文经书要请他帮忙,所以博士也很喜欢他。”

1949年,洛克离开丽江。知道消息后,父亲宣明德委托洛克带上女儿女婿。夫妻俩在雪嵩村(现玉湖村)乘飞机跟着洛克和顾彼得一起离开丽江,飞往昆明。

下载 (13)

儿童时代的宣蕙英,二排左一

1952年,洛克来到印度噶伦堡,住在喜马拉雅的一家旅馆内。听说洛克的到来,宣蕙英盛情邀请洛克到家里吃饭,还特意到朋友家借了个火锅(这是专门从中国带过去的)。按照丽江传统菜品的做法,宣蕙英为洛克精心准备晚餐,共述乡愁。

“洛博士一进门就说‘今天我又闻到丽江饭菜的香味了’。他高兴地不得了,因为高兴吃得多,他还开玩笑说明天得去住医院。”

洛克回请宣蕙英夫妇,几人还相约着出去旅行。旅行途中,洛克哼唱起丽江纳西“谷气调”,宣蕙英听后不禁落泪。

两年后,朋友告诉宣蕙英,洛克在夏威夷的好友家去世。“那位他的好朋友还专门研究博士的一生,替他写了本传记,据说他还来过印度一次,可第二次我没见过他。”

1956年,宣蕙英到拉萨朝拜时收到顾彼得寄来的包裹。“里面有卡片、信和一张照片,顾彼得先生在信上说,‘我写的那本书《被遗忘的王国》已出版,你去买吧’。”

买到书后,1981年宣蕙英回家,把书送给了弟弟宣科。同时,也把这本对丽江影响巨大的游记实录带回了丽江。

在海外十几年,宣蕙英一直保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干练、自信、自强的性格。

开饭店,别家要有买菜的人,宣蕙英是自己去,每天早早起床,不到8点就上街买菜,没有一天迟买过。店里的卫生也是宣蕙英自己弄,“尼泊尔当地人都佩服我这种独立、吃苦耐劳、勤谨的精神,常常说,你天天都一样干净、能干!”她也很热心,很多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亲朋好友有事,像婚丧嫁娶这些大事需要帮助时,宣蕙英都会热情地帮忙。

下载 (14)

宣蕙英(左)

丈夫去世后,1982年宣蕙英回丽江探亲,此后每隔1-2年都会回丽江看望家人,每次待上3个月左右,再返回加德满都。

小辈们喜欢这个经历传奇的姑姑。她口才好,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特别吸引人。尤其是那口纳西话,带着人情和油盐味,让人听着着迷。

后辈们说起宣蕙英时,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姑姑气质非常好,传奇得很”、“她太漂亮了,像明星一样”。弟弟宣保罗回忆到,因为外貌出众,曾有导演邀请姐姐去拍电影,结果被宣蕙英果断拒绝,“我姐姐有着纳西妇女的传统,她说是丢死人了。”

下载 (15)

在《纳西族妇女口述史》主编和钟华的印象中,宣蕙英是个奇女子,传奇的经历,难以复制的人生际遇,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宣蕙英的美貌和气质。“七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

侄女宣智莲记得,这位光彩照人的姑妈每次回来都会带7个大箱子,里面装满她多年收藏的旗袍、电影、杯具和碗具。在宣智莲的印象里,姑妈生活讲究,举止带着贵气,就连杯子都分着红茶、绿茶和奶茶杯。每个碗具都用油纸包裹好。

然而也是这样一个姑妈,对生活的节俭也超乎他们的想象。

一个用了五十多年还保存完好的坐垫、磨得光滑锃亮的银餐具、一块香皂一定会用到最后……家里人做菜多了会被她说,小辈同样的衣服买两件也会被她责骂。就是这样的爱惜,宣蕙英把自己的东西全部都保管得很好。为此,每次回丽江,弟弟宣科都会安排好车去接送姐姐,把7个行李箱安置妥当。

下载 (16)

宣蕙英(中)与宣科一家

宣蕙英还特别爱喝奶茶,无论到哪儿她都保持着这个习惯。然而人事易迁,各有愁苦。宣蕙英一生无儿无女,1978年先生去世后,她独自一人,在尼泊尔生活了三十多年。

2011年,宣蕙英在尼泊尔逝世,享年86岁。按照宣蕙英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留在尼泊尔,一半由亲戚带回家葬在父母坟旁。清明祭扫,这个离家近半世纪的纳西女子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图片由宣科和宣保罗提供 资料来源:《纳西族妇女口述史》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6)
广告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报价
列表页广告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报价

今日推荐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