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10日讯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巴西环球在线网站10月7日刊发记者佩德罗·马林撰写的报道,题为《中国如何克服贫困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编译如下:
舒适的酒店床铺、香甜的茶点、色彩缤纷的手工刺绣图画、巨大的光伏发电站……在中国,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在使用它们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有一个更大的目的:扶贫。
在为期两周的青藏高原之旅中,巴西环球在线网站的记者途经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亲眼目睹了这些便利设施和商品如何帮助中国消除贫困,并继续成为中国政府为解决最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所做努力的一部分。
2021年初,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消除绝对贫困,在过去40年里使8亿人摆脱了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75%。世界银行认为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进行着这场反贫困的斗争。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中心任务,致力于提高最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随后,中国政府着眼该目标调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财政和人力资源。数十万名中共干部被派往贫困村庄,评估当地的生活条件并确定需要帮助的家庭。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被选派开展精准帮扶,向贫困家庭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力度也未减分毫。阿根廷《当代》杂志主编、作家古斯塔沃·伍目前正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消除贫困的书。他已经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多次长途旅行,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并没有对所有问题采用单一的方法。
近年来,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实际上依赖于多种策略。从激励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到以社会救助形式直接分配利润、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发放适应新形势的补贴和小额信贷、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富城市协调合作等,不胜枚举。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每天有数万名游客来到这里游览。2008年青海省启动了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15.67亿元人民币。多个湖泊治理项目被列为扶贫项目,通过再造林、荒漠化防治、控制侵蚀、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该地区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此外,环湖一些景点因游客涌入而获得的收入也用于扶贫。
距离青海湖大约60公里的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光伏发电站形成了一条蓝色地平线。2022年,这里作为“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光伏发电站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家庭和工业提供电力,还有助于减少贫困。
精准扶贫的针对性更强,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同样在共和县,一种发源于公元9世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藏族艺术帮助贫困妇女改善生活条件。在博物馆和商店环绕的一栋三层建筑中,大约30名妇女正在手工刺绣藏传佛教主题的画作——藏獒、羚羊、佛像、花卉、农民和山地景观。
该藏绣工厂由当地政府资助,为员工提供每月4000至8000元的工资保障,这些员工都来自该地区的贫困村庄。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黄河河畔,坐落着德吉村,该村是几年前为了搬迁居住在该地区偏远贫困农民而建的。这个有着海滨小镇感觉的村庄被群山环抱,于2017年迎来新居民,并致力于发展旅游业。
德吉村还受益于能源扶贫政策。2019年,当地政府利用充足的光照,因地制宜在德吉村实施户用光伏扶贫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251户搬迁户预计每户每年实现4000元以上稳定收入。
中国脱贫攻坚的各种策略,以及在当前对抗相对贫困的斗争中仍在延续的各种策略,无疑也收获了民心。(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