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西藏打出漂亮文物保护“组合拳”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3-10-24 21:07

61c6b52764cb46a996c713d557937f01

当地民众为布达拉宫“粉刷”。(柑丹鸯琦 摄)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10月24日讯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文/陈锐)为期一周的“扎西德勒”第四届西藏网络影像节之“遇见西藏·扎西德勒”网络国际传播活动22日在拉萨落下帷幕。活动中,记者采访了布达拉宫以及大昭寺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访恰逢布达拉宫一年一度“粉刷季”开启,每年雨季过后结冰之前,布达拉宫都要进行整体粉刷,这是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千年古建进行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拉萨各地探访中记者观察到,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历史悠久的文物宝库,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既理性务实又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取得了显著成效。

修法立规加大投入

政府制定、完善文物保护法规,编制重点文保单位保护规划,完善保护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布《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编制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文物保护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研究人员斯朗曲珍提供的资料显示,布达拉宫1989年至1994年的第一次大修和2002年至2009年的第二次大修,政府先后投入近3亿元和大量黄金白银。2018年底,还启动了周期10年、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科技保护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西藏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科学技术保护文物。在过去十年中,布达拉宫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壁画数字化、建筑结构监控等。世界文化遗产地罗布林卡文物科副科长边巴卓玛告诉记者,罗布林卡的文物,例如壁画、唐卡,因为主要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无论年代多么久远一般不会褪色,会保持亮度。但不少殿堂里存有大量纺织品文物,受到光照容易褪色,罗布林卡对这些建筑的窗户进行了防紫外线改造。除此之外,还对殿堂采取动态监测、结构检测和文物信息采集等科技保护措施,利用大数据在监测项目值到达一定标准后能够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罗布林卡殿堂还安装有智能安防消防监测体系,一旦有危险,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尊重历史“修旧如旧”

在文物保护和日常修缮维护中,当地始终秉持尽量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于必要的文物修复,则坚持从程序、技艺、禁忌等均“修旧如旧”,力求让文物“有血有肉”,保持灵魂。

在西藏首座由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吉本岗艺术中心,记者看到受损壁画中有一尊叶衣佛母画像,但表层颜料因墙壁漏水浸泡已大面积剥离脱落,露出底层素描。现场讲解员告诉记者,当时的创作者一丝不苟精心绘画,即便是基层素描也画得栩栩如生。如果现在的保护工作中重新用颜料上色,反而会改变这个佛母画像文物的历史而失去画作的灵魂和价值。

群策群力可持续发展

在全力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自治区政府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文化生活的向往,同时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创造性。

吉本岗艺术中心是西藏首座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拉萨市现存唯一一座立体坛城,其前身吉崩岗拉康是藏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立体坛城结构,凝聚了西藏艺术、建筑、历史精粹。内部有许多珍贵的壁画,但因年久失修和人为因素而受损严重。拉萨市政府委托民间专业团队西藏文化艺术品牌“醍醐艺术”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改造为艺术中心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该中心通过当代艺术展览、艺术家访问驻留、公共教育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当地文化创新发展,成为西藏文化地标的同时,又对古建文物的保护起到可持续的反哺作用。

据“醍醐艺术”联合创始人方坤介绍,他们从10年前开始研发原创产品,目前已经有了十几大类,覆盖如藏毯、藏香、首饰、珠宝、文创、生活用品、佛教用品等700多种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师有汉族、藏族、还有外国人,有法国团队、英国团队,品牌设计和产品形象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增加了国际化色彩,产品由此也畅销不衰。

民众不仅是文化事业中的服务对象,也是行为主体。西藏自治区政府积极引导各族人民投身本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通过国家、社会以及市场各方力量结合的方式,发挥民间在文保事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西藏文物保护的可持续性。(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