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巴林,珍珠之路穿越千年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2-08 13:13

26309352b10a3de476ba0604f4f79d07u5

巴林海景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2月8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作者: 寒 江)在几个海湾国家里,巴林的国土面积最小,存在感也相对弱,有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国家。发现石油之前,周边的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有一部分人以珍珠为生,但论及珍珠的质量、产量和贸易量,巴林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往事

人类宠爱珍珠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在古代,珍珠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这种圆圆的珠子,不仅是饰物、把玩的宝贝,后来还发现了药用价值。在成语里,“珠圆玉润”的珠与玉比肩并立,那时珍珠价值不菲,除了获得过程极为不易,珍珠母体珍珠贝对海水的要求也非常高。

巴林王国位于波斯湾,由几十个岛屿组成,通过法赫德国王大桥与沙特阿拉伯相连。在阿拉伯语里,巴林的字面意思是“两个海洋”,周边海水与众不同,北部海域的海床有富含矿物质的淡水,成了咸涩海水中一处“甜水绿洲”,潮汐和洋流让珍珠贝在淡水和咸水之间切换生长,产出的珍珠色泽与圆润度皆是极品。

大约92%以上的巴林领土是沙漠,耕地面积不足3%,千百年来,当地人主要依靠采集珍珠和捕鱼维持生计,由此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并在海湾地区形成珍珠采集和贸易中心。每年6月至10月是巴林的采珠旺季,每条采珠船都有自己的船长,视船的大小配置最多40名采珠人和同等数量的拖绳员,此外还有歌手和厨师。采珠季结束后,根据每人的职能不同分配收入,采珠人能拿两成,拖绳员可分到一成,歌手因职能特殊也能拿两成。

采珠船听船长指挥,找到合适的珍珠贝栖息地后抛锚固定船只,便开始长达三四个月的采珠之旅。珍珠贝所在的海床深度通常在7米至20米,采珠人一次下潜时间不超过两分钟,下水时身上系两根绳子,一根用于拴重物以加速下沉,另一根是由船上拖绳员拉着的安全绳。采珠人要出水时,连续拉两次安全绳,拖绳员要迅速将采珠人拉出水面。一般来说,采珠人要完成十几次采集,才能回船休息一次。

兴衰

1932年发现石油之前,采珠业为巴林提供了大量就业,并吸引了一些重量级的珠宝商。1905年是巅峰,整个国家近10万人口中,采珠人占到20%。旺季时,驶往采珠海域的船只数量达2500艘。除了船只注册许可,巴林没有对采珠人等相关采珠业人员直接征税,这样一来人们能负担得起更多的进口生活物资,而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珍珠贸易和进口商品产生的关税,1928年相关贸易的关税占比高达93%。

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开发出人工培育珍珠,大量“培育珠”涌入世界市场,加上一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巴林珍珠价格暴跌。这里的珍珠业走向末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成了新就业来源。1954年,巴林只剩下11艘采珠船和538名采珠人,采珠业彻底消亡。

在巴林国家博物馆,最精彩的内容除了世界闻名的迪尔穆恩墓葬群等,还有巴林人因石油暴富前的生活状态,这一部分用蜡像被还原出来,其中也有一些实物,比如采珠船、采珠工具、日志、贸易合同,以及各种不同尺寸、形状、颜色和光泽的珍珠。

当年,大多数采珠人住在穆哈拉格岛,19世纪这里是巴林的首都,现在的首都是麦纳麦,走几步路便可通过一座桥来到穆哈拉格,其实开车绕巴林一圈也不过个把小时。随着采珠业的没落,作为世界上最好的珍珠产地和集散地,穆哈拉格也迅速衰败,外来人员导致该地城市化,珍珠文化传统的保护迫在眉睫。

2012年,“珍珠,岛屿经济的见证”,让穆哈拉格的部分街区和北部水域的3个珠贝海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绵延出一条长达3.5公里的“珍珠之路”。随后,巴林启动穆哈拉格老建筑的修复与翻新,将其改造成一个活着的生态博物馆,满足人们对昔日辉煌的怀念。

遗产

“珍珠之路”由穆哈拉格岛南端海滨的布马希尔古堡开始,一直向北至锡亚迪建筑群,包括16栋采珠业相关的历史建筑重新组合成的11个组团、17个公共广场、一座访客中心、一座博物馆、4个停车场和沿途约400栋外墙翻新的建筑。其中,珍珠商人的宅邸、采珠手的宿舍、贸易机构、仓库和家族清真寺等都完整地保存下来,现代部分均由国际知名设计公司完成。

今天,出于对古老传统的尊重,巴林禁止养殖珍珠贸易。为了让寻常人体验海下采珠,巴林在海湾的多处优质潜水区设立特色体验项目,将潜水与采珠结合起来,体验者还能拿到“采珠人”纪念证书。(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