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木偶戏中的王室成员角色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29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作者:白冰)“光训练手指的灵活度就要一年时间”,刚刚谢幕的木偶戏表演者回答了笔者的疑问。在1小时的表演里,木偶艺人的每根手指仿佛是一台程序精密的仪器,稍动指尖就能让这些小人的每个关节随着剧情的需要恰如其分地动起来,或坐或卧,或走或飞,或爱意绵绵,或怒不可遏,都能通过手中的提线精确地传递到木偶的身体上。
在缅甸旅行,白天逛庙,晚上看戏。有记载的缅甸提线木偶戏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在缅甸已经存在上千年。总之,缅甸木偶戏是缅甸历史和艺术的浓缩,来缅甸不要错过看一场木偶戏。
表情精确到眉毛
传统缅甸木偶表演有28个主要角色,包括神灵、僧侣、王室成员、动物、怪物等。这些木头雕成的人偶在成型前首先要进行精细的打磨,再涂上各种颜色,之后穿上专门为它们设计缝制的服饰,戒指、耳环、项链和头巾等一个都不能少。观众往往惊叹这些服饰的做工,尤其是王子和公主的穿戴,华美精致,金色长袍上的刺绣工艺更是一丝不苟。从打磨木头到最后穿上衣服,制作完一个缅甸木偶大约需要20天。
木偶加工完毕,接下来就要穿线了。要让这些小人活灵活现地在舞台上表演,全靠表演者手中的这些拉线。大部分木偶由17块到19块木头组成。通常一个表演者的双手操控着11根拉线,最复杂的木偶达到16根,当然这种木偶需要经验丰富的表演者才能驾驭。11根拉线中,6根连着木偶的手臂和腿部,其余5根连着头部。
为了让木偶面部表情传神逼真,有的甚至连眉毛都系着一根拉线。笔者在缅甸蒲甘观看的一出木偶戏中,就有这种“眉飞色舞”的传神表演。那是一对扮相诙谐的夫妇,男主角叫乌舍予,女主角叫当莫,都是缅甸戏剧中的传统丑角。这对夫妇在舞台上上演一出打情骂俏、夫唱妇随的滑稽戏。结尾谢幕时,妇人开始上下挑眉,好像在说“看吧,最后还不是老娘赢了”,把喜剧张力拉满,台下也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缅甸木偶戏通常涵盖各种主题和故事情节,包括历史传说、宗教故事、寓言故事,甚至当下社会话题。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时,有很多木偶剧团编排了不少剧目讽刺英国殖民者。但是,这种当时流行于街头的民间艺术,殖民者不大能听懂看懂,当然他们也不怎么关心底层人的娱乐活动。
曾受王室青睐
不过,这种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曾经备受缅甸王室推崇,在缅甸宫廷流行了好几百年。据说在辛古王统治时期,当时专门负责王室娱乐的大臣吴道发现了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他牵头改造后引入宫廷,迅速走红,颇受贵族们欢迎。
缅甸统治阶层逐渐发现木偶戏能作为有效的传播媒介,让老百姓了解时事,还能普及文学、历史和宗教知识等,于是王室开始着力在民间普及这门艺术。1821年到1885年是缅甸木偶戏的黄金时代,其间因得到王室支持,许多戏班蓬勃发展。但到了1885年,英国人在第三次缅甸战争中获胜并占领缅甸,自此这种精致的艺术形式开始走向衰落。
衰落与复兴
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缅甸木偶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1950年以前,大大小小有100多个木偶剧团遍布缅甸各地,如今只剩下5个,并且只在仰光、曼德勒和蒲甘几个游客较多的城市才有木偶戏上演。
为了让这门艺术得以生存下去,木偶剧团正在尝试改变。首先是缩短演出时长,以前一演一个通宵的大戏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观赏习惯,因此现在上演的木偶戏基本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表演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更多创新,比如跨界加入其他艺术元素,极大丰富剧目的娱乐性。其中一个撒手锏是在木偶戏表演中加入真人互动。有时木偶和小丑演员一起说唱,有时木偶和舞蹈演员一起翩翩起舞。最受观众欢迎的环节是木偶和真人之间模仿彼此的表情动作,互相调侃对方,颇具喜感,常常引得台下观众笑成一片。有的木偶剧团还引入杂技元素。
如今缅甸木偶戏的主要受众依然是外国游客,缅甸人自己了解的不多,尤其是年轻一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些木偶剧团从娃娃抓起,利用孩子喜欢木偶的特点,让木偶戏寓教于乐。曼德勒的一家剧团,每星期去周边乡村学校演出。他们自编自导很多剧目,给孩子们普及健康和安全知识以及警惕人贩子的剧目。(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