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外国乡村游,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4-13 11:12

9d2d958d2dfcaf90e7db8f57434ca472u5

剪羊毛比赛现场

e811027cd989d9d0ebc52ff229c37bb3u5

亲手挖的土豆格外香

77d65daf565f3f994bdda6c901278a8cu5

合作社成员正在缝制玛雅服饰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4月13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王淼 王天晴 白冰)人们都知道,肉蛋菜奶不会直接变成美食,丝麻棉毛也不会直接成为衣服。很多东西对都市里的人来讲,既熟悉又陌生。农村、牧场、渔港是一个个展现源头的大舞台。接待体验者,是让人们了解农村的极佳途径,也可以让生产过程成为最好的旅游资源。

剪羊毛成新西兰农场标配

在人均7只羊的新西兰,剪羊毛是当地人和外国游客都踊跃参与的特色乡村活动。《环球时报》记者初到新西兰时,曾借住在奥克兰医院的一位护士长家中。老人家会在晚餐后与大家聚在书籍与钢琴环绕的客厅中,分享年少时的生活乐趣。她告诉记者,小时候生长在新西兰的农场,那时许多乡村家庭都是儿孙满堂,她有9个兄弟姐妹。每天下午放学归来,孩子们都要帮父母干农活,捡拾干草,收拢羊群,打扫院落,给牛羊挤奶……每个孩子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每到剪羊毛的季节,她的几个哥哥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干,谁剪的羊毛又多又干净,晚餐时就会多得到一块牛排作为奖励,“那时最开心的就是收工时可以大口喝刚挤出来的新鲜羊奶”。

在新西兰剪羊毛是一种奇妙的经历。新西兰传统的剪羊毛季节是11月至次年3月。此时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也是绵羊产毛最旺盛的季节。记者选在12月来到北岛罗托鲁阿附近的爱歌顿农场采风,当时这里正举行一年一度的剪羊毛大赛。爱歌顿农场距离毛利文化重镇罗托鲁阿仅15分钟车程。在这片面积2100多亩的农场中,数个郁郁葱葱的山坡让人们远离喧嚣的都市。

来到农场,经验丰富的牛仔向游客介绍新西兰圈养的绵羊品种。除了人们熟悉的美丽奴和罗姆尼两个品种外,记者第一次听说新西兰的绵羊品种还有17种,有的绵羊有长长的角,酷似山羊;有的全身雪白,只有面部一团漆黑。

介绍完绵羊的习性和用途后,身体健硕的牛仔们将绵羊“请到”剪羊毛的台子上,用左腿膝盖顶住绵羊的脖子,然后抄起一个类似理发推子的自动剪毛器,从绵羊胸部开始为绵羊“宽衣解毛”。推子在牛仔的手中上下翻飞,沿着绵羊的胸部到两条后腿,然后依次是背部、前腿和头部。优秀的牛仔能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剪出一张完整的绵羊皮毛。

参观农场已经付过费,剪羊毛体验不用再花钱。在牛仔的邀请下,记者壮着胆子试着拿起剪毛器开启剪羊毛的初体验。为了更顺滑地褪去羊毛,剪毛器是加温而且能震动的。牛仔一边手把手教记者如何操作剪毛器,一边提醒千万不要慌张,尤其是剪到羊蹄处,要注意抓稳剪毛器,不然锋利的刀头可能割断蹄筋。短短30秒的体验,记者感觉好像过了很久,剪羊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7年,新西兰牛仔罗兰·史密斯创造了在8小时内为644只绵羊剪毛的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农场在剪完毛之余,特意安排了青少年与绵羊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包括抚摸和喂食绵羊、为母羊挤奶等环节。

新西兰的剪羊毛比赛算是当地的盛事。新西兰各大媒体都会对各地举办的比赛情况和获奖者进行报道。每年的比赛获胜者会受各个牧场的青睐,牛仔们可以借着获奖的威风向雇主要更好的报酬。新西兰牛仔善于剪羊毛的美名早已享誉全球,许多年轻力壮的牛仔会在新西兰剪羊毛季节结束后,利用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4月至7月去美国剪羊毛,8月至9月到英国,10月到11月折回澳大利亚,12月再返回新西兰。

来到农场的草坪上,这里散养着牛、鹿、鸵鸟、猪和羊驼等动物。人们可以面对面与性情温顺的动物们接触。当然,导游会提醒人们注意与羊驼保持距离,它们突如其来的喷嚏可能给受害者留下痛苦的回忆。

日本农民常给孩子们“上课”

日本的中小学生刚刚结束春假,朋友太田女士带着两个孩子与其他几个家庭一起出游,回来送给记者一袋新鲜洋葱。原来,他们春假去了千叶县的农村,在那里采摘当季的洋葱、圆白菜和土豆。

孩子们在农户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不用蛮力挖出洋葱和土豆,又两人一组采摘叶子蓬松、颜色鲜亮的大颗圆白菜。农户还给他们讲为什么春天的新蔬菜如此甘甜,鼓励不喜欢洋葱和圆白菜的孩子也一定要尝尝自己挖的蔬菜。于是,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们洗净蔬菜上的泥土,一边流泪一边切好洋葱丝,支起柴火灶,用农户提供的面粉等原材料,制作了美味的披萨和圆白菜沙拉。太田的小儿子以前在外面吃披萨都要“去洋葱”,这次却吃得津津有味,甚至还夸沙拉里面的洋葱好甜。

其实,像太田家这样带着孩子往农村跑的日本人还真不少,这和日本推行的“食育”“食农教育”不无关系。“食育”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8年,一位食品养生书籍的作者借这个词提倡通过食品来培育孩子的身心。从1997年开始,又出现了“食农教育”一词,即“食育”与“农业”结合,达到协同教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产业的发展,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一方面越来越近,一方面也越来越远。古人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批评缺乏基本生活常识的人,而实际情况是现代人很难有机会识五谷。“食育”和“食农教育”不仅让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了解粮食蔬果的生长过程,体会盘中餐的来之不易,还能通过参与种植、收获、烹饪而喜欢上各种蔬果的味道。“食育”和“食农教育”的重点在“育”和“农”,通过“食”重新认识“农”的重要性,还能够为农村带来新的生机。

在开展“食农教育”活动的农村,农户不仅会接待太田这样的散客,还会接待幼儿园和小学等团体。教育方式贯穿农作物生长全过程,有的地区甚至提供从播种到采摘的一条龙体验服务——种下小苗或种子,投入精力培育,通过收获感受喜悦,并且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劳动果实“卖”给父母,制作简单的饭菜,了解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这些体验活动对农户而言,既是感受教育乐趣的过程,同时也能带来收入。太田一家四口的体验活动费是1万日元。他们一行人还在村里买了其他蔬菜,去了附近的草莓采摘园,沿途品尝了乡土小吃。“食育”和“食农教育”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双方都在其中有所收获。

我在墨西哥当了一回玛雅新郎

辛阿坎坦是位于墨西哥恰帕斯州的一个小村镇,距离该州著名的旅游地圣克里斯托夫8公里,这里仿佛是一个独立的玛雅王国,还保留着相当完整的玛雅习俗。来到辛阿坎坦,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本地人身上颜色鲜艳、编织精美的玛雅服饰。

辛阿坎坦的玛雅服装通常以紫色为主,绣有精美的花卉图案。为了推广独特的玛雅服饰,通过旅游业增加当地人的收入,辛阿坎坦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所有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安排免费参观布艺作坊的项目,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推销玛雅服饰的同时又让游客爱上玛雅文化。

笔者游览辛阿坎坦时,被带到一家玛雅纺织作坊参观。一名玛雅妇女正在织机前娴熟地编织花卉图案。花卉是辛阿坎坦玛雅服饰中最常见的图案,因为辛阿坎坦本身就是该省的鲜花小镇,以出产鲜花闻名。正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时,讲解员突然宣布要在这里举行一场盛大的玛雅婚礼,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都要穿辛阿坎坦的传统玛雅服装。没想到的是,笔者竟被选中扮演新郎,和一位来自保加利亚的姑娘当场“成婚”,一对年长的德国夫妇当伴郎和伴娘。

开始试穿新郎服装时,笔者有机会仔细欣赏这美妙的绣工。新郎的坎肩上绣满深浅不一的紫色花团,和暗绿色的底色相得益彰,有种低调奢华之美。新娘装以白色为主,包头的披肩配合过膝的3层围裙,每一层裙摆都以花卉和几何图案镶边。典礼开始了,笔者和新娘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并排走向场地中央,主持人当场宣布我们结为夫妻,并在其他游客的见证下,喝下当地自酿的一种叫宝克斯的玉米酒。这时,在场的人无不哈哈大笑,笔者从没想过这辈子竟然在墨西哥辛阿坎坦结了婚。不过,这种别开生面的营销模式确实让人身临其境地了解当地的玛雅文化。至少对笔者而言,身着华丽的玛雅新郎装让人终身难忘,除了笔者还有不少游客当场购买了很多美丽的服饰。

玛雅服饰作坊对增加辛阿坎坦当地人收入、特别是本地女性的收入起到关键作用。当地人把这种作坊叫合作社,这些作坊都是本地人以会员的形式组成。笔者参观的这个作坊2009年成立,有60多名成员,均为女性。因运作成功,成员的月收入较之前普遍翻了3倍,她们在当地建了一所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免费学习编织和刺绣技艺。学校的运营完全由合作社成员资助,如此这般,辛阿坎坦的传统纺织技艺和玛雅文化就能后继有人。(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