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朔尔茨表示,德方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德国愿为促进欧盟同中国关系良好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德两国元首在会谈中展现了合作共赢的主基调,将为中德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乃至中欧关系的回稳向好注入正能量。
朔尔茨本次访华,正值中欧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遭遇逆风之际。继电动汽车之后,欧盟近日宣布将对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反补贴调查。此前,欧盟同样以“补贴”为名,逼迫中国中车旗下子公司青岛四方机车退出了保加利亚交通部列车招标。欧盟频频以“保护成员国企业利益”为名,滥施反补贴调查,已严重影响中欧乃至中德之间经贸投资合作。
而吊诡的是,欧盟官员要“保护”的欧洲企业,却强烈反对欧盟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汽车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大众、宝马、奔驰等德系品牌享誉全球多年。若说中国电动汽车“通过不正当竞争挤占欧洲市场”,损失最大的恐怕就是德国车企。然而,从德国汽车产业学者到企业家,都反对打压中国企业。被誉为“汽车教父”的德国著名汽车经济专家、德国汽车研究中心名誉教授杜登霍夫表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车辆的智能化领域发展很好、水平很高,德国车企应该向中国学习,并认为“没有中国制造的电池,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将举步维艰”。就在朔尔茨访华前夕,代表650家车企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表示,欧盟目前正在审查针对中国汽车行业补贴的措施“无法解决当地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情况正好相反,反补贴税如果引发贸易冲突,可能会迅速产生负面影响”。
业界的不买账,恰恰说明对华采取歧视性政策违背产业发展规律,是把力气用错了地方,根本无助于解决欧洲制造业自身问题,甚至对重振“欧洲制造”是反作用。其症结在于,欧方某些政策制定者忽视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德乃至中欧企业“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基本事实,而是用二元对立、零和博弈思维去看待中欧企业之间正常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最终得出了南辕北辙的结论。
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工业强国的德国,显然对此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此次朔尔茨访华,行程长达3天,是其就任德国总理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出访;除多位德企高管之外,德国联邦环境部长施特菲·莱姆克、联邦食品和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和联邦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三位内阁部长也一同到访,凸显此次访华的高规格。而且,不论是朔尔茨,还是沃尔克·维辛,本就是欧盟本轮“反补贴调查”的反对者。这些细节足以说明,德方对于中方提出的“中欧合作大于分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是有共识的,此次访问也是带着合作共赢目的而来。
此访过程中,德国代表团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中方持续扩大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的决心和诚意。在重庆期间,朔尔茨专程前往中德合资企业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参观。他谈到了中德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开展合作的友好氛围,并欣喜于德国企业在当地得到的高水平支持。在上海期间,朔尔茨对同济大学作为中德高教合作桥梁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他还表示,德国车企不要害怕竞争,支持开放欧洲汽车市场,包括面向中国汽车。在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中,朔尔茨回顾称,“过去两天,我和德国企业界代表参访了重庆、上海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德中两国企业界的紧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朔尔茨表示,德方愿同中方继续加强两国关系,深化各领域双边对话与合作,推进教育、文化等领域人文交流,这对德中两国以及世界都至关重要。与意识形态偏见下形成的错误认知相比,这些由所见所闻带来的真情实感,显然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中德中欧不仅需要而且有能力把握合作的主基调和大方向。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所说,(中德)双方应该继续以开放的胸襟密切交往,增进战略互信。国家之间唯有加强坦诚沟通,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和谐关系。而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其与中方的良好互动显然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讲,朔尔茨此次访华,不仅能促进中德关系健康发展,也能帮助欧方减少对华误判偏见,确保双边关系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