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非媒文章:非洲可借鉴中国教育发展经验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刘美玉
发布时间:2024-06-23 08:08

image1170x530cropped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6月23日讯 据参考消息报道,乌干达《新景报》网站近日刊发乌干达发展观察中心高级研究员恩南达·基齐托·塞鲁瓦吉撰写的文章,题为《反思非洲教育体系:来自中国的经验》,编译如下:

大多数非洲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保持着传统教育体系与殖民/欧洲/西方学校制度的多种混合。从本质上说,我们的教育体系普遍缺乏应对我们独特的历史、当代、社会和未来现实的内部响应性。这是由于这些国家全盘继承了在独立之初让渡给我们的教育体系,而没有重新评估非洲殖民教育体系设计的意图。

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政府能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和重新实施各国的教育体系,非洲本可以取得远远大得多的成就。

我将从一个原本贫穷、欠发达、遭受饥荒和资源有限的国家获得启示。这个国家对教育给予高度关注,目前在几乎所有衡量学术成就的指标上处于全球前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2022年的估计显示,乌干达的成人识字率(即1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基本阅读、写作、算术和理解能力的人数比例)为80.59%。相比之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识字率估计在20%到40%之间。截至2021年,中国的识字率估计为99.83%。中国为改变该国的识字率投入了大量资源。

目前,中国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投资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理工科学生从高校毕业,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国际学生。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学生在最具国际性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竞赛中也名列前茅。

这并非出于运气或巧合。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它重新设计了教育体系,将重点放在经济现代化上。似乎很少有非洲国家理解教育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交叉并据此采取行动。中国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并且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知识及培养熟练技能人员,以实现其经济现代化议程。

需要补充的是,对科学研究卓越性的追求并没有损害人文学科。文学和艺术同样得到了极大复兴,这可以解释透过电影的中国文化表达在世界范围内所具有的吸引力。

中国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教育部从2003年起就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中国还设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就业中心。这些机构量身定制它们对劳动者的技能训练,以满足中国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迫切需求。

虽然非洲国家大力投资教育会面临资金短缺。不过,可以像中国一样采取非传统教育形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非洲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实施在线和远程学习,但我们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可能性。业余和非全日制学习对于低技能青年也大有帮助,他们因为资源限制而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如果不能办好教育,一个国家就很难、甚至无法得到发展。我们需要按下重置键,重新思考非洲的教育体系。(完)

(责任编辑:刘美玉 审核:罗蒙山)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