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加德满都3月26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大西洋月刊》3月20日文章,原题:要想变快乐,就请别人帮忙吧 年轻时,我有一位年长的亲戚,她表面上极为善良和慷慨。她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去吃我最爱的饭菜;如果生病了,她会端着鸡汤守在我床边。但她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这甚至成了她的骄傲,她常说:“我只给予,不索取。”
一些人似乎认为这样做能增加自己的道德光辉,但他们错了。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善意,其实是一种自私。这种行为让施善者独享“慷慨”的道德荣耀,同时让受惠者承受无法偿还的负罪感。施善与受惠本该是充满温暖、能带来幸福的互动,这样一来,却变成了一种单向关系。学会感激地接受他人好意,与慷慨地给予同样重要,这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善行会带来幸福感。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对陌生人做一些随机的好事,比如帮忙扶门等。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接受善意的陌生人,那些受惠者展示真诚笑容的比例高4倍。施善者也变得更快乐。
既然善意能提升幸福感,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让别人帮助自己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怕麻烦别人,难以开口求助。然而,实验发现,帮助别人的人往往比求助者预期的更乐意提供帮助,他们不觉得麻烦,反而因为助人而获得了情绪上的提升。因此,让一个人变得更快乐的简单方法之一,就是接受他们的慷慨,甚至向他们请求一个小小的帮忙。
但合理求助和滥用别人的善意之间存在微妙的界限。有些请求合情合理,而有些则过于厚颜无耻。提出过分或过于频繁的请求,很容易让自己从“朋友”沦落为“索取者”,最终被人敬而远之。一旦请求超出合理范围,善意就会被视为一种被利用的感觉,关系也会因此变质。
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别人帮忙,因为这会显得自私。研究发现,那些毫无理由地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帮助或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这种自私的行为。另一种破坏善意的方式,是试图通过物质交换来“补偿”别人的好意。比如“要是你帮我搬这些箱子,我给你4美元。”真正的帮助,应该是一种单纯的善意,而不是交易。接受别人的善意,并以慷慨的态度回应,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系。如果你觉得接受善意很困难,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比如领会别人的好意,并尽量接受它。当然,这也需要辨别真正的善意与别有用心的企图。此外,你可以通过回馈的方式,让善意在你的人际关系中形成良性循环。(作者亚瑟·布鲁克斯,朱迪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