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锐评丨三个字看懂外企为何深耕中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6-174254 -
“抹黑中国疫苗,美国防部曾开展秘密行动”
美国官员直言不讳称“我们考虑的不是公共卫生,而是如何把中国拖下水”,因美国没有及时与他国分享疫苗而“只能抹黑中国的疫苗”。
来源:环球时报2024-6-165168 -
美国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因一己之私牺牲全人类共同利益
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之际,瑞士将于6月15—16日举办为期两天的乌克兰问题和平峰会。而中国不参加该会议的决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议。对此,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在回应相关言论时表示,中方重视瑞士举办的峰会,中方的立场是公开透…
来源:中国网2024-6-115406 -
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来源:中新网2024-6-93837 -
社评:高考代表的精神是中国竞争力的一部分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今天,以公平竞争、奋斗进取、为国立志等为代表的高考精神内涵,实际上已构成中国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环球时报2024-6-74873 -
【中国网评】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走在充满阳光的大道上
5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深化合作、继往开来,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的主旨讲话。当天,会议通过《北京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4年至2026年行动执…
来源:中国网评2024-6-12598 -
活力江西|百年古村焕新颜
5月29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游人如织,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晒匾里的各类谷物,以及远山、近水,一步一景,每一帧画面都定格在游客的相机里。
来源:人民网2024-6-13345 -
【史海回眸】20世纪50年代马尼拉,公墓成为贫民窟
庞大的人口数量彰显了马尼拉的活力,但不少贫民窟的存在也显示了这里的落后,位于马尼拉市北部的公墓贫民窟就是典型代表。
来源:环球时报2024-5-2912248 -
美媒述评:美年轻人不熟悉中国,这对美国不利
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人数从10年前近2.5万人的高位减少到2023年的约700人。这与在中国的美国游客和商人的减少情况相似。
来源:参考消息2024-5-254006 -
港媒:美国陷入“鸵鸟政治”危机,不断甩锅中国
通胀猛于虎,使中产和基层百姓的生活受到重压。而通胀输出,导致欧洲国家的通胀普遍严重,成为美元产能过剩的受害者。
来源:环球时报2024-5-186733 -
被问“向广岛长崎投原子弹是否是正确决定”,美防长和美军最高将领都称这“终结了战争”
“好吧,我告诉你,它终结了世界大战。”奥斯汀也说,“我同意(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看法。”
来源:环球时报2024-5-104741 -
英媒:美遏制中国造船业不会使自身受益,只会令日韩得利
拜登政府试图以这种方式遏制中国造船业发展并提升美国本土造船实力,但此举不会让美国受益,只会令韩国和日本这两个造船业大国得利。
来源:环球时报2024-5-86033 -
国际锐评丨火爆“五一”见证中国经济向好之势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5-74952 -
“中国产能过剩论”站不住脚 多国专家:中国新能源汽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
一些国家借“中国产能过剩论”抹黑打压中国经济,目的是维护一己私利,不利于全球贸易。
来源:中国日报网2024-4-205307 -
【中国网评】中德密切合作,助力中欧增信释疑凝聚共识
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
来源:中国网2024-4-184329 -
尼泊尔《贾纳斯塔周刊》:中国感觉很受伤
尼泊尔《贾纳斯周刊》:中国感觉很受伤 我们说我们对邻国一视同仁。我们采取了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我们期待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财政支持。我们对中国和印度的期待比任何国家都高,这也是很自然的。
来源:贾纳斯塔周刊2024-4-276988 -
新漫评:中国起重机成“特洛伊木马”?谁在炮制莫须有指控
有美方官员把产自中国的起重机污蔑为“特洛伊木马”,炒作中国起重机“可能对美国构成潜在的安全风险”。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3-172529 -
【世界说】孟加拉国学者:对单边霸权“不买账” 全球体系更欢迎合作共赢!
这与美西方“强取豪夺”,将榨取置于发展之上,在全球治理中的实施霸权思维有着天壤之别。
来源:中国日报网2024-2-292289

今日推荐
-
南亚网视时评:从中国 "关税反击" 看全球经济治理与南亚发展机遇2025-5-3
-
社评:以全球发展之名致敬中国劳动者2025-4-30
-
【叩问美滥施关税之四】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其他国家能“独善其身”吗?2025-4-20
-
法媒:中国,酷炫新标志?2025-4-29
-
希腊媒体:贵州世界第一高桥——中国进步、希望与转型的象征2025-4-30
-
社评:英伟达“坚定不移服务中国市场”背后是什么2025-4-20
-
社评:“中国购”成为中国经济的又一张名片2025-4-29
-
14.67亿人次出行背后:今年“五一”藏着哪些消费新密码2025-5-7
-
AI制作电影获准角逐奥斯卡奖项,引发从业者争议2025-4-24
-
詹德斌:关税战中,韩国应避免成为“最软的柿子”2025-4-22